隨著大眾生活水平提高,痛風病人日益增多。痛風是“痛中之王”,發作時患者關節劇痛,嚴重時不能正常走路,夜間輾轉難眠,確實是難受的體驗。我們在臨床上看到的患者往往都是痛的受不了才去就醫,實際上,如果能早預防,早治療,抓住一些治療的時機,許多患者是可以免受“痛王”的折磨的。下面來一一講述幾個治療的時機。
1.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
顧名思義,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是指尿酸高于正常水平,但無關節痛癥狀。血尿酸升高實際上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并不是說尿酸達到某個數值就會發生關節痛,但是血尿酸高于正常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此時發生關節炎的風險已經增高了。這時就給予一些干預手段其實是最有效且獲益最多的。大家沒感受過痛風發作時往往有僥幸心理,覺得尿酸高但人也沒覺得不舒服,可以不用管。然而,第一次痛風發作以后,不僅承受了劇烈的疼痛,緩解后再發作的風險也增高了。
尿酸水平升高,原因通常是嘌呤類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代謝能力。此時最直接的干預方法就是低嘌呤飲食,少吃海鮮,動物內臟,肉類,豆類,菜花,香菇等食物,網上就能查到食物嘌呤含量一覽表,然而,關鍵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建議規律有節制的清淡飲食,除了特別避免高嘌呤飲食以外,飲食總量需控制。除了飲食控制以外,在高尿酸血癥期是否需服用降尿酸治療在學界是有爭議的,畢竟服用任何藥物都是有一些副作用風險的,建議飲食控制效果不佳的患者及時就醫,有選擇地服用降尿酸藥物。
表:常見食物的嘌呤含量
2. 痛風急性發作早期
痛風性關節炎是在各種誘因下尿酸鹽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的炎癥,有一個病理生理過程,患者一開始會覺得關節局部的不適感,或是酸脹,或是局部皮膚輕微的發紅,此時炎癥反應已啟動,但還沒達到高峰,此時適當應用非甾體抗炎藥(消炎藥)可以是事半功倍的。臨床上看到的情況是,12小時以內甚至6小時內用藥,患者整個病程會縮短,所受的痛苦也少一些。而那些疼痛了好幾天,實在耐不住才到醫院的患者,止痛藥的效果也不如對早期患者有效了,有的甚至需要用激素才能止痛。因而,痛風急性期抗炎要盡早,在關節有不適或輕度發紅的時候即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對于反復發作的患者,可以自備一些自己可耐受的非甾體抗炎藥,覺得關節不適感,輕微紅腫時即服藥(此類藥物需飯后服用,急性期也可在少量進食干糧后服用),當然,待關節炎急性期過去以后要及時到醫院檢查血尿酸水平,并適當治療。
3.痛風性腎病早期
血尿酸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時,尿酸鹽將析出結晶,沉積于腎小管間質部位,使腎小管功能受損,早期可出現夜尿,蛋白尿、腰痛、血壓升高等癥狀,此時腎功能指標(尿素氮和肌酐)還處于正常的水平,若能予以積極控制血尿酸和保護腎功能治療,可延緩甚至阻止腎功能的惡化,若不能及時有效地治療,痛風性腎病可能進展至終末期腎病,最終需要血液透析替代治療。
痛風性腎病通常是一個很漫長的病理過程,是長期高尿酸累積的結果,治療關鍵還是“早期”干預。
說了三個“早期”,我想“心有所念”應該是與慢性病抗爭的第一步吧,看到美食時想想那居高不下的尿酸,看到居高不下的尿酸時想想各個可能因為高尿酸血癥而受累的器官:關節、腎臟、血管,多警惕一下身體給我們的信號,好好和健康的身體相處。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風濕免疫科臨床醫生,鄙人本著減少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增進醫患理解的小小心愿,開始了在頭條的寫作,主攻醫學科普文。據說這是一個以文章質量評價作者的平臺,懷著虔誠的心進入,未來的日子,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