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其實不然,有可能他們是最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孩子的行為,發脾氣、不寫作業、摔東西,這些行為都是不好的,可是孩子為什么這么做呢?這就是我們做好家長這份職業要學習的第一步——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孩子的行為并不像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簡單,孩子小小的心里也有不為人知的目的。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一旦父母未能給予及時的關注,孩子就感到自己受忽略了。
事實上,有些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行為習慣,他們察言觀色洞悉父母的內心,不失時機引起父母的重視。然而,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會用良性的方法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關鍵在于父母要有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那樣就不會覺得孩子淘氣時有多么氣人。
這就要求父母不能一味認為孩子年齡小,不能理解很多事情,對于孩子的話也不重視。積極的聽孩子說話十分重要,這樣可以獲得很多訊息,使得孩子的行為更易理解。其次,在說孩子之前,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行為立場,雖然孩子還小,但仍要將他做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不要以為自己是父母就可以決定一切,現在已經不是父為子綱的時代了。對待孩子的態度的確是一個十分難拿捏的尺度,既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也不能對其求全責備。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樹立家長權威,以身作則。對待孩子既要循循善誘,也要恩威并施。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開始處理問題了。
做好父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可能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