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受“魔鬼式家教”和《虎媽戰歌》的啟示
((網絡圖片:談到父親,董卿在《巨星秀》節目現場禁不住流淚)
上周,在北京衛視《巨星秀》節目聽董卿談小時候父親對她進行的“魔鬼式家教”:學習方面,從小要求背誦古詩、背誦古文,要求學習成績冒尖。運動方面,每天要求繞操場跑兩圈半(1000米)。生活方面,一天只準照一次鏡子,不要穿裙子,不要參加文藝活動。勞動方面,從七歲起就承擔起家里洗碗的活,假期要勤工儉學,做賓館的清潔工、商場的營業員。就是這些嚴格的教育,練就了董卿積極向上、永爭第一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既耐得住寂寞,經受得了殘酷的競爭、挫折和磨練;也承受得了大紅大紫、榮譽、鮮花和掌聲的考驗。由一個普通女孩成長為“央視一姐”。
周六,偶爾又看到《楊瀾訪談錄》節目采訪《虎媽戰歌》的作者。美籍華人蔡美兒談了如何用嚴厲的“中式教育”把兩個女兒培養成才的故事。虎媽的教育比起董父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給女兒規定了10個不準:一不準夜不歸宿;二不準參加玩伴聚會;三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四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五不準任何一門功課成績低于“A”;六不準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和小提琴等等。其結果是18歲的大兒女已經考取哈佛大學,并且在無數音樂家向往的卡內基音樂大廳舉辦了獨奏音樂會;15歲的小女兒也是門門功課優秀,三年前就成為美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多次在全美小提琴比賽中獲獎,還是一名優秀的網球手。
(網絡圖片:虎媽蔡美兒和丈夫、女兒)
看了這樣兩個節目,引發了我的一番思考:這樣嚴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我至少悟出以下幾點:
啟示一:嚴格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有一個說法: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這好象成了一個怪圈。為什么呢?對于富豪們而言,創造財富的這一代人,是自己打拼出來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都凝結了辛勤的汗水,他們的每一部奮斗史都是一個奇跡。對于他們的第二代,不少人耳濡目染父輩創業的艱辛,也不敢稍有懈怠,也還算競競業業,可以續寫父輩賺取財富的神話。可是,到了他們的第三代,絕大多數嬌生慣養,財富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阿斗物。他們厭惡學習,厭惡勞動,厭惡經營管理,學會的只是不勞而獲、揮金如土。一旦染上賭博和吸毒等惡習,縱有萬貫的家財也難逃傾家蕩產的厄運。痛定思痛,一些富豪開始關注子孫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吃些苦頭,經受一些磨練,或許才能打破怪圈,做到基業長存。
嚴格的家庭教育不僅對于富家子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于窮人的孩子而言,要想實現窮不過三代的目標,同樣十分重要。一些辛勤勞作一輩子仍然家境貧寒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吃了沒有文化的苦頭。如果稍微有些遠見卓識,哪怕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努力學習,以圖他們能夠掌握知識,掌握本領,將來能夠改變命運,打出一片脫貧致富的天地。經過第二代人的努力,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也有條件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果能夠繼續嚴格要求他們的第三代,就有些人可能由中產階級進入到富豪的行列。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貧富不一定是衡量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標。說這種話一定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所謂貧賤家庭百事哀。眼看別人寶馬豪宅,錦衣玉食。自家卻寄人籬下,消費捉襟見肘。除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知道怎么才能幸福得起來。誠然,一些中產階級的子女,也完全可以小富即安,過著悠閑自得的小資生活。可是,這種思想一旦象瘟疫一樣傳到下一代,就象一種慢性毒藥毒害了下一代的心靈,使他們的后代喪失競爭,毀于安閑。
所以,我的結論是:無論窮人富人還是不窮不富的中產階級,實施嚴格的家庭教育,讓子女從小刻苦學習掌握賴以生存的知識和本領,從小樹立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從小鍛煉強健的體魄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對于孩子的成長極為有利。
啟示二:嚴格的家庭教育不等于簡單粗暴甚至家庭暴力。可能不少人有一種誤區:談到嚴格的家庭教育,一定就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的那種體罰教育方式。其實不然,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根本談不上是什么家庭教育。比如,文藝作品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景:家長成天無所事事,整天和一幫狐朋狗友喝酒打牌,臉上貼滿畫著烏龜的紙條。回到家里就拿孩子出氣,不分青紅皂白,動輒拳腳相加。這種行為與嚴格的家庭教育風馬牛不相及!
一位嚴格的家長可能從來沒有動過孩子一根手指頭,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家長卻是極為嚴厲。因為這樣的家長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在孩子的眼里值得受到尊重。他們不讓孩子玩電腦游戲,自己決不與電腦游戲沾邊。他們不讓孩子多看電視,自己也決不會成天泡在肥皂劇里邊。他們讓孩子刻苦學習,自己一定也在勤奮工作。他們讓孩子早起,自己一定在孩子起床前做好了可口的早餐。他們讓孩子鍛煉身體,自己一定率先出現在運動場上。家長是孩子的啟蒙(第一任)老師,這個老師其實就是言傳身教。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打著家長深深的烙印。
嚴格的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同樣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虎媽蔡美兒深有感觸地說:教育孩子比做耶魯法學院的教授要難多了。記得兒子小時候學電子琴,由于我五音不全,陪練的重任就落在妻子的肩上。可是,妻子陪孩子學完一支曲子,自己就在家里看起了肥皂劇。那時房子小,根本沒有起居室。試想,你家長在看電視,卻要一個三歲的孩子自己彈琴,他能靜得下心來學習嗎?結果只能是半途而廢。
你教孩子彈琴,就一定要坐在孩子的身邊,與孩子共同感受每一個音符,共同享受孩子彈會一支曲子后的喜悅。如果你確實很忙,你在那里勤奮工作,或者象古時候的母親那樣,就著燈光在縫補衣衫,為生活操勞,孩子也會努力學習,爭取將來出人頭地,改變讓媽媽吃苦受累的困境。唯獨你在那里享受生活,讓孩子去刻苦學習,是沒有什么道理的。
對于一些調皮貪玩的孩子,挨打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對于打過孩子的家長而言,疼痛在孩子的身上,傷痕卻在家長的心中。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不做一個負責任的父母是難以理解的。據說劉翔從小就是在父親的巴掌中長大的。不過,每次劉爸爸打完孩子,都無一例外會給劉翔講一番為什么要懲罰他的道理,讓劉翔心服口服。就是這些巴掌,幫助劉翔成為了世界冠軍。
啟示三:嚴格的家庭教育應該寬嚴相濟,寬嚴有度。理想的家庭教育,夫妻應該配合默契。可以是嚴父慈母,也可以是嚴母慈父。例如,董卿的父親十分嚴厲,母親卻脾性溫和,使董卿能夠感受到母愛,不至于心理崩潰。虎媽蔡美兒比較嚴厲,她的美國丈夫則滲入美式的寬松教育。當孩子們練琴超過兩個小時,一定要帶她們去公園放松或打打網球。當然,夫妻的教育理念可以有差異,目標卻應該保持一致。孩子很會察顏觀色,如果父母一個嚴加管教,另一個在那里溺愛嬌縱,他就會利用一個家長去對付另外一個家長,結果勢必出現家庭矛盾,嚴格的家庭教育就會功虧一簣。
兩個家長都要逞強,也會出現問題。我在對兒子教育的過程中,就遇到過這種困惑。我屬于比較嚴厲的父親,妻子平時連我也要管的,當然也不甘勢弱。可是,孩子很快發現我們管教的差異:我是賞罰分明,說到做到。妻子卻是性情中人,一會一個樣。疼起孩子來心肝寶貝,一事不對付又胡亂說些不能兌現的狠話。比如,我三天不讓你吃飯,我不要你了,我打死你,一樣也做不到。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拿她當回事了。也是自作自受,妻子經常被氣得掉眼淚。還會跑來向我訴苦,埋怨我沒有管好孩子。我看不過去了,就會充當打手的角色,讓孩子來給這個不講理的媽媽道歉。所以孩子因為不聽我的話挨打的情況幾乎沒有,因為不聽媽媽的話挨打的事卻時有發生。這樣,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我管孩子,孩子管(氣)妻子,妻子又過來管(怨)我的怪圈。教育不太成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扭曲。
嬌兒不孝,好象也成了一個普遍規律。一些嬌慣孩子的家長,最終都會吞下兒女不孝的苦果。因為嬌慣,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的惡習。不管家長待他再好,他都不會滿足。他會與比他條件更好的家庭去攀比,總覺得家長對不起自己。因為嬌慣,孩子的學習成績大多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學校,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為嬌慣,孩子與周圍的人際關系會十分緊張,總想象在家里一樣稱王稱霸,事業上也不會有多大的發展。凡此種種,孩子的生活不會幸福,反過來又會拖累父母。啃老一族應運而生,父母稍有不從,打罵父母甚至殺害父母的惡性案件時有發生,這就是沒有嚴格家庭教育的惡果。
當然,嚴格的家庭教育與寬松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絕對排斥水火不相容的東西。有許多家庭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民主、平等、自律、相互關愛,替別人著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天生就有著很強的自律性,有著良好的競爭意識,自己就會嚴格要求自己。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反而要告訴他們學會適度放松,要帶他們多參加體育鍛煉和社交活動。所以,家庭教育要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者盲目排擠別人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