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談到論壇的主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每一個孩子講話的聲音都特別美妙,聲音背后所代表的是他們的發展,他們的成長。”所以當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傾聽孩子的聲音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正如大文豪伏爾泰所說:“通向心靈的大路是你的耳朵。”
而在現實中,孩子時常被看到,卻沒有被聽到。許多成年人對孩子發出的聲音并不以為然,孩子很少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被大人們的話語包圍著、支配著,大人對孩子單向度地要求、批評多于互動式的交流。當父母板著面孔嚴肅說教的時候,孩子常常會閉口不語,反應遲鈍,因為父母的話很難引起孩子的共鳴。
成年人憑著主觀臆斷和表面現象認識孩子、評價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情況非常普遍。也正因為如此,成年人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需要。當孩子情緒低落、發脾氣、厭惡學習、調皮搗蛋、不可理喻時,父母常常會感到無計可施,自己也變得情緒惡劣,只能運用父母的權威,采取“高壓政策”,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
美國長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后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泄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泄,從而獲得最終的健康。所以,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時,父母應該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
如此說來,“孩子的聲音”不僅是孩子自己的訴說和表達,更是成年人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渠道,決定了成年人對孩子教育行為的選擇和教育的效果。大人的聲音和孩子的都順暢地發出、相互交融,親子之間的互動才能是和諧的,每個人的心情才是愉快的。
傾聽孩子的聲音,只要用心其實并不難做到。
多用耳朵少動嘴。我們在調查中曾不止一次了解孩子對父母的看法,“嘮叨”始終是他們最討厭的事。大人總是熱衷于給孩子提各種要求,事無巨細地“教導”孩子。而在孩子興致勃勃地講述什么的時候,他們卻漫不經心,往往會使孩子因沮喪而中止談話,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有一個孩子抱怨說:“當我坐下來和父親說話時,他總是心不在焉的樣子。我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問題講出來時,他馬上教訓起我來,這種談話對我毫無用處。我們之間的話越來越少。”把說話的權利給孩子,耐心聽孩子的講話,讓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育效果會截然不同。
聽孩子把話說完。一個孩子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給媽媽一個好不好?”孩子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這時,媽媽的內心有種莫名的失落。孩子慢慢地嚼完后對媽媽說:“這個最甜的給媽媽。”——現實中,常常是在孩子咬第二個蘋果時,大人就會批評孩子只顧自己不與別人分享,而把孩子美好的意愿埋沒了,也扼殺了孩子對媽媽的關愛和善良。耐下心來傾聽,聽孩子把話說完,才會了解真相,做判斷“慢”比“快”好。
聽得進孩子的爭辯。孩子和大人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優長,在與孩子相關的事情上,每個人從自身的需要和認識出發,有各自不同的認識問題的角度。孩子對父母的不盡合理或者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要求敢于爭辯,表明了參與意識的覺醒。在爭辯中,父母與孩子都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闡述自己的理由,有利于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對于孩子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心也大有益處。父母傾聽孩子的意見,能使作出的決定更接近孩子的需要,避免成年人主觀臆斷。
傾聽不是聽任孩子說了算。傾聽孩子的聲音并不意味著不顧及成年人的知識、經驗,認為父母的看法無關緊要。通過傾聽,對于孩子的某些不切合實際或者不正確的想法有所了解,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作出解釋,在與孩子的共同討論中逐漸達成共識,這樣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
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這樣一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傾聽孩子的聲音,其實就是對孩子參與權的尊重,也是家庭教育通向成功的橋梁。
(作者:關穎,本文載 2014年10月30日《中國婦女報》家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