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帥 繪
幼小銜接是為了實現兒童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使兒童獲得良好的學校適應狀態的互動過程。由于該問題涉及到幼兒園、小學兩個不同類型的學校,參與的主體包括幼兒教師、小學教師、幼兒、家長,關涉到課程、教學模式、評價等多方面的轉變,其復雜性導致許多幼兒無法適應轉變,從而產生許多問題。
當前,幼小銜接教育備受家長關注,但家長們關注的大多只是知識銜接,往往誤解了幼小銜接的真正含義,偏離幼小銜接的理性軌道。
真正意義上的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階段教育的順利、自然銜接,是幼兒從幼兒園走向小學階段,心理、行為以及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有效適應,從而防止幼兒入學時產生焦慮、畏難等情緒。
作為一名校辦幼兒園的園長,我與老師們堅持觀念轉軌、習慣接軌、體驗并軌,有效暢通了家長思想上的“銜接”、孩子生活與心理上的“銜接”,實現了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無縫無痕“銜接”。
觀念轉軌:暢通思想銜接
我園是校辦幼兒園,每年春季大班都會涌入很多新生。問及家長,他們的觀點大同小異:孩子再有半年就上小學,轉到校辦園適應適應。由此可見,家長還是“老觀念”,認為校辦園能提前學小學課程,提前認讀“a”、“o”、“e”,提前學加減法等等。在家長觀念轉軌上,我們堅持三步走。
第一步多宣傳。我們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召開新生家長會,大力宣傳學前教育政策法規,把家長的思想認識轉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上來。向家長發放《指南》宣傳單,促進其全面了解幼兒身心發展與學習的基本規律、特點,幫助認識5—6歲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發展目標,了解幼兒的認知水平,明確拔苗助長的危害,認識幼兒園小學化的錯誤傾向,提倡家長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對知識技能學習不盲目、不跟風,引導家長走出認識誤區。
第二步勤溝通。我們定期組織由小學低年級教師、幼兒園大班教師以及大班幼兒家委會成員參加的幼小銜接會議。主要針對育人目標,讓大班老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進行專門研討、答疑解惑。著重讓低年級教導主任給幼兒教師、家長講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明確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習要求,給家長吃下定心丸:入一年級,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拼音和加減法。邀請小學部教師根據實例向家長“提前學習”對孩子養成良好聽課習慣的危害。思想對接、對話交流,一次次討論交流,讓家長消除顧慮,更讓幼兒園與小學部的教師在育人目標上達成了共識。
第三步出建議。每年大班幼兒學習結束時,我們都舉辦家園話別活動,為即將成為準小學生的家長們獻上一些合理化建議,提醒他們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對每位小朋友的祝福語環節,既增強了家長的責任意識,也激發了幼兒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習慣接軌:暢通生活銜接
首先,做好行為習慣接軌。在行為習慣上,幼兒園與小學有著本質區別,幼兒教育以賞識、尊重為主,弱化了規范,不求千篇一律;小學則有明確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如“按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等,這些規范學生必須做到。幼兒園要求就比較寬松,即便過了早晨的入園時間,仍有部分幼兒陸續入園。所以有的幼兒到了大班,仍有睡懶覺的習慣。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在幼小銜接實施方案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一條規定:大班幼兒下學期必須養成早睡早起、按時入園的習慣。除此之外,文明寶寶的評選涉及了幼兒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若干個好習慣,講文明、講禮貌、尊老愛幼、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等等。幼小銜接的內容還區別于小學的習慣養成,要求在幼兒活動和游戲中及時發現、及時肯定,表彰總結隨時做,處處發揮榜樣作用,逐步改變幼兒的不良習慣,促成好習慣的逐步養成。
其次,做好學習習慣接軌。幼兒園的教育是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學習,在故事中明理,在活動中發展。而小學教育,則要中規中矩、整齊劃一地聽—學—練。針對學習方式的不同,我園的幼小銜接方案作了相應調整,在離幼兒入小學三個月的6月起,強化幼兒的傾聽、坐得住等習慣的培養,通過開展幼兒感興趣的童話劇表演等活動,進行滲透、訓練。在活動的參與中逐步培養幼兒的傾聽、思考、與人合作等學習習慣。加之老師有針對性地表彰與獎勵,逐步激勵幼兒轉變學習方式,為入學做好準備。
體驗并軌:暢通心理銜接
充分利用校辦幼兒園優勢,組織實地參觀、交流,增強幼兒入學信心。每年下學期,大班的幼兒都能去參觀小學的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觀看大哥哥大姐姐做科學實驗等,以此激起幼兒渴望入學的愿望,增強做一名小學生的自豪感,消除了入學焦慮。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組織幼兒進行“我心中的小學”主題繪畫活動,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
創意開展“有趣的小學生活”交流活動,拉近幼小距離。我們借小學大課間的時間,聯系小學低年級優秀學生來幼兒園大班做“有趣的小學生活”交流活動,孩子們通過聆聽大哥哥大姐姐講小學里的有趣故事,激發幼兒入學的渴望。活動后的“我的心愿”語言交流活動,進一步鍛煉和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準小學生做好準備。
(作者系山東省萊蕪市第二實驗小學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