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關穎
日前,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提出“鼓勵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幫著做”,要求“學校應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布置類似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務。”教育行政部門和青少年工作群團組織重視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對家務勞動提出要求,對于與學校共同培養孩子愛勞動的意識和勞動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仔細斟酌,對其中的某些提法我并不認同。
首先,“家里事情幫著做”——孩子本是家庭成員,一個“幫”顯然把孩子排除在外了,很容易造成做家務勞動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本分的錯覺:做家務是幫父母做、做的是自己額外的事。這樣的引導不可避免地產生孩子對家務勞動的排斥,甚至還會產生做點家務就會跟父母討價還價的情形。
我曾組織過一項對天津市城鄉1600余名中小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調查,結果顯示:表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務”的高達93%,“愿意學做家務活兒”的高達92.7%。分析表明,全家人共同做家務,“非常愿意”干家務活兒的比例最高達到70.1%,分別高出“媽媽為主”“爸爸為主”近20個百分點。另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表示“非常愿意”做家務的中小學生的家庭中,從來沒有“家務活相互推諉”情況的高達75.3%,而“很少有”“有時有”“經常有”有這種情況的分別為14.6%、6.0%、4.1%。也就是說,當孩子是家務勞動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當孩子與父母共同承擔家務勞動的時候,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和共同參與的勞動氛圍會對孩子的勞動意識產生重要影響,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勞動教育。
其次,要求學校安排“勞動家庭作業”。——家務勞動本是家庭生活中自然發生的,由學校來“安排”是否意味著家長的作用被削弱了呢?家務勞動成了不能不做的“作業”,是否會導致孩子為了完成作業而作秀?如果學校作為要求者、孩子和家長都成了處于被動狀態的被要求者,孩子還能產生承擔家務勞動的熱情嗎?爸媽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進行勞動教育呢?在這個文件中指出勞動教育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問題之一是“在家庭中被軟化”,那么家庭教育以學校留作業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強化了嗎?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其特點之一是潛移默化、家長以身作則。在勞動教育中,家長不僅是“成為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更應當是孩子的引領者、孩子家務勞動氛圍的創造者。
針對天津市城鄉1600余名中小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調查結果還顯示:64.7%的孩子表示學校留過要求做家務的德育作業,從整體上看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他們平時勞動時間并沒有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在學校布置家庭作業這種“他律”方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很難激發他們自身對勞動的熱情,對于勞動習慣的培養作用并不顯著;且容易讓家長對這樣的“作業”反感,也難免為了應付學校老師而弄虛作假,反而不利于家庭中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的真正效果,應當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教育,即在“他律”基礎上“自律”的成效,這是對社會要求的內化,把外在要求轉化成個人的內在信念并指導和約束自身的行為。就勞動教育而言,更需要家長以自身觀念和行為對孩子進行引領,給孩子勞動的機會、為孩子創造做家務的條件、激發孩子自身的教育潛能,啟發孩子在自我教育中達到對勞動的認識與行為水平的提升。家長尤其要做的是注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點滴小事上的勞動習慣養成,而不是督促孩子完成學校留的家務勞動作業。
再次,文件還提出“轉變家長對孩子參與勞動的觀念……”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要靠自身,不是學校可以轉變得了的。但是學校要為家長提供支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鼓勵家長主動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資源,發揮家長的教育優勢,而不是被動適應學校教育。這樣才有可能使家庭與學校優勢互補,“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總之,家庭中對孩子勞動教育的基本前提,是讓他們把家務勞動當作自己的事來做,在勞動中感到“我是主人”“我覺得有意思”,面對勞動成果能夠自豪地說“這是我做的”,才能促進他們在勞動中產生尊重勞動的情感,建立做好事情的自信,更多掌握勞動技能;只有在家長良好的身教和家庭環境的營造下,才有利于孩子養成終身受益的勞動習慣——這才是勞動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為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