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關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于梳理完了山東的地名。其間,有過反復,有過彷徨,有過喜悅,有過沮喪,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之于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歷史和地理的過程,通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奮斗歷程。
【地名由來】
安陽,不僅是一個縣,還是一個地級市,雖然管轄范圍有所不同,但對于'安陽'這個名字來說,并無二致。
安陽因在淇水之北而得名,那么為何不是叫做'淇陽'而是'安陽'呢?
安陽,古邑名。本為戰國魏國的寧新中邑,關于'寧新中'改為'安陽'的權威解讀是——'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國寧新中邑,更名為安陽邑。變寧為安,其意相近。古時以水北山南為陽,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陽。'
還有一種壽安山南的說法,民國二十二年《續縣志》的編纂者,提出今縣西北嶺壽安山南為陽之說。然壽安山之名明代才有,而安陽之名已沿用兩千余年,明顯驢唇不對馬嘴,在此不予采信。
安陽縣,隸屬安陽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3′—114°45′,北緯35°57′—36°21′??h境南與湯陰縣、鶴壁市毗鄰,北與河北省磁縣、臨漳縣、涉縣隔河相望,西與北關區、文峰區接壤,東與內黃縣相連,安陽縣東西長73.75公里,南北寬44公里,面積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080公頃。
安陽市,河南省地級市,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位于中國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接濮陽,西臨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截至2019年,安陽市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轄4個區、1個縣級市、4個縣,常住人口519.22萬。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安陽先屬,繼而屬;戰國時期,安陽屬魏國,后屬趙國。
戰國
秦統一六國后,安陽置縣。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屬趙王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趙國為邯鄲郡,五年復為趙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安陽屬魏公國,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四月,屬魏王國。
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蕩陰縣、安陽縣劃入鄴縣。 自此安陽縣并入鄴縣直到590年共56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陽)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相州、魏郡和鄴縣及所有居民一并南遷至安陽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
隋開皇三年(583)廢魏郡,存相州,仍治安陽。大業元年(605年),廢相州為魏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改魏郡為相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
元改彰德府為彰德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將徐達從行在汴梁(今開封市)出發,攻打河北的彰德諸路,攻下后即置彰德府。安陽先后均為治所。
清宣統元年(1909年)袁世凱以“回籍養病”為由,伺機東山再起。他不去故里項城,而隱居于安陽洹上村,實因這里臨近鐵路,隨時可與北京保持聯系之故。
民國二年,安陽縣屬河北道。十六年(1927)直屬河南省,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
1947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水冶,西部安陽縣政府遷駐水冶,中國共產黨在平漢鐵路以東,馮宿橋以西和原臨漳縣漳河以南地區設置安東縣,5月初改稱鄴縣,縣政府駐辛店集,后遷今河北臨漳縣的孫陶、隆化、申村等村,屬太行五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鄴縣政府遷至崇義,1953年又遷駐白璧集。1954年9月,鄴縣并入安陽縣,屬河南省安陽專區,縣政府遷駐安陽市城區二道街,后移今解放大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屬。1968年3月18日屬安陽地區。1983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帶縣的體制。安陽縣屬安陽市至今未變。
1954年,鄴縣合并到安陽縣之后,成為安陽縣的,現區劃為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