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神氣敏感,經絡暢通,所以輕輕推拿,就能調動身體的潛能,有很好的效果。
對于兩三歲的孩子而言,在小問題的萌芽期,還沒有到達要看醫生的階段,或者生病期間,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穴位來護理,
當然在家,可能我們沒有辦法像專業人士那樣配穴嚴謹,但是可以掌握好大方向,用好簡單的穴位,也有很好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用起來有點迷茫,是因為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如果中醫基礎牢固,很多知識會融會貫通,發現沒有那么難。
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下六大穴位,在生活中,可以靈活對癥使用。
一、補脾經
脾經分為兩個手法,一個是補脾經,一個是清脾經,也可以兩個一起做。
補脾經:可以給孩子補脾氣、助運化。
清脾經:可以消食化積,清熱利濕。(手法方向與補脾經方向相反。)
運用:反復脾虛積食的孩子,就可以用清補脾經,來健脾消食,一般時間為3分鐘左右。
二、清胃經
清胃經,也是經常用到的,它主要功效是清脾胃積熱,降胃氣,消導助消化。
運用:孩子有時候會吃多嘔吐,因為胃氣上逆;有時候會拼命吃,因為胃火旺脾虛;還有孩子積食胃火旺,導致晚上磨牙,此時都可以運用到清胃經來降胃氣、清胃火。一般三分鐘左右。
三、揉板門
有些小朋友肚子鼓鼓的,就是不想吃飯,或者小寶寶舌苔厚膩,不想吃飯,此時可用板門來消食化積,調達上下之氣。
板門+補脾經,可以健脾消積。
板門+分推腹陰陽,小寶寶吃多腹脹時,可以消食理氣、消腹脹。
四、推四橫紋
四橫紋,在《小兒按摩經》里這樣講:“推四橫紋,和上下氣血,人事羸弱,奶乳不思……”
簡單來說,這個手法可以調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散淤結、退熱除煩。
在生活中,有些小朋友長期不愛吃飯,就可以有空推四橫紋來調中行氣;當孩子積食咳嗽,可以推四橫紋,三分鐘左右,《推拿三字經》講:“痰壅喘,橫紋上”,痰涎壅滯,重揉四橫紋,則可化痰止咳。
五、推三關
三關可以溫補脾肺兩臟,對于陽氣虛弱的孩子有很好的溫補作用,特別是一點風吹草動就感冒的孩子。或者晨起容易流清鼻涕的孩子,或者受涼流清涕后,都可以推三關,一般推300次左右。
推三關+補脾經,各300~500次,能補虛扶弱,健脾溫陽,適合脾胃弱、陽氣不足的孩子。
六、按揉中脘穴
這個穴位,按揉三分鐘左右,適合六歲以上的孩子來和胃健脾,溫中化濕、消食和中。
因為離內臟比較近,所以家庭護理,我們不給低齡孩子用這個穴位,擔心力度掌握不好傷到身體,所以小寶寶盡量會用四肢的穴位。
輕輕揉中脘穴,適合躺著揉,氣機會更順暢,另外不要飯后按揉,容易嘔吐。
除了以上穴位外,按揉足三里、按摩腹部(神闕穴)、捏脊這大名鼎鼎的強健脾胃的穴位,千萬不要忘記了,因為在之前的推文中,已經反復說過了,所以就不嘮叨了。
推拿之前,關鍵是與孩子先有很好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心神安定下來,我們也能寧心靜神,關鍵是不要有那么強烈的目標感,你就感覺自己用通過愛,守護孩子健康,這樣推拿更容易得氣,效果會更好。
當我們煩躁不安時,疲憊時,雙手很涼時,孩子不配合時,就不要自己在家給孩子推拿,還是好好陪孩子玩,更好。
作者簡介:張世卿,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擅長針灸、推拿、中藥和穴位注射等綜合治療眩暈、疼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及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強直性脊椎炎、骶髂關節炎、中風后遺癥、小兒腹瀉、小兒腦癱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