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疆域遼闊,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力強盛。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朝代,也最終滅亡了。
今天來看,大唐的滅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結果: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
首先,宦官專權。
我們知道,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中,東漢、唐朝、明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
與東漢和明朝比較,唐朝宦官專權的程度,要比前兩者嚴重的多。
東漢和明朝,雖然有宦官專權,但宦官是狐假虎威。而唐朝的宦官,卻操縱著皇帝、宰相官員的任免,甚至國策的制訂,都取決于宦官。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限制宦官的權力,對于宦官是十分嚴格的,并且規定宦官只能擔任四品內官。
但是,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宦官的權力逐漸擴大,如宦官高力士的權利就很大,諸王和公主稱其為“阿翁”,駙馬稱其為“爺”。
唐肅宗時,宦官李輔國執掌禁軍,權利非常大,曾經擁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經對代宗說:“大家(注:唐代稱皇上為大家)但在內里坐著,外事皆聽老奴處分”,唐代宗聽了龍顏大怒,但是因其大權在握,也無可奈何。
唐憲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擁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經當著皇帝的面,歷數其過失。
唐文宗,稱自己連漢獻帝和周赧王都不如。
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擁立。其中唐憲宗和唐敬宗,為宦官所殺。中央政權實際上操縱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為了宦官的傀儡。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可以這樣囂張,很大一部分怪皇帝。唐代的皇帝,對大將不信任,所以把禁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宦官。從唐德宗時開始,宦官掌握禁軍,成為慣例。
為了反對宦官專權,唐代的皇帝曾經多次連結朝臣共同對付宦官。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唐順宗時期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和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但是這些斗爭都以失敗而告終。宦官的權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強。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其次,藩鎮割據。
為了保衛邊疆地區,唐朝在景云年間設置了節度使。剛開始,這一設置只存在于邊疆地區。“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為了保衛中央政權,設立了更多的節度使。
節度使權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權和兵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節度使一職傳子或者部將,中央到時只能加以承認,而且他們還壟斷了地方的稅收。
藩鎮之間,以及藩鎮與中央之間,為了爭奪人口和土地,不斷進行著戰爭。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嚴重地威脅著大唐的統
今天來看,大唐的滅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結果: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
首先,宦官專權。
我們知道,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中,東漢、唐朝、明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
與東漢和明朝比較,唐朝宦官專權的程度,要比前兩者嚴重的多。
東漢和明朝,雖然有宦官專權,但宦官是狐假虎威。而唐朝的宦官,卻操縱著皇帝、宰相官員的任免,甚至國策的制訂,都取決于宦官。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限制宦官的權力,對于宦官是十分嚴格的,并且規定宦官只能擔任四品內官。
但是,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宦官的權力逐漸擴大,如宦官高力士的權利就很大,諸王和公主稱其為“阿翁”,駙馬稱其為“爺”。
唐肅宗時,宦官李輔國執掌禁軍,權利非常大,曾經擁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經對代宗說:“大家(注:唐代稱皇上為大家)但在內里坐著,外事皆聽老奴處分”,唐代宗聽了龍顏大怒,但是因其大權在握,也無可奈何。
唐憲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擁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經當著皇帝的面,歷數其過失。
唐文宗,稱自己連漢獻帝和周赧王都不如。
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擁立。其中唐憲宗和唐敬宗,為宦官所殺。中央政權實際上操縱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為了宦官的傀儡。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可以這樣囂張,很大一部分怪皇帝。唐代的皇帝,對大將不信任,所以把禁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宦官。從唐德宗時開始,宦官掌握禁軍,成為慣例。
為了反對宦官專權,唐代的皇帝曾經多次連結朝臣共同對付宦官。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唐順宗時期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和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但是這些斗爭都以失敗而告終。宦官的權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強。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其次,藩鎮割據。
為了保衛邊疆地區,唐朝在景云年間設置了節度使。剛開始,這一設置只存在于邊疆地區。“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為了保衛中央政權,設立了更多的節度使。
節度使權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權和兵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節度使一職傳子或者部將,中央到時只能加以承認,而且他們還壟斷了地方的稅收。
藩鎮之間,以及藩鎮與中央之間,為了爭奪人口和土地,不斷進行著戰爭。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嚴重地威脅著大唐的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