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夏糧收獲已經完成,又是一個豐收年。作為我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先鋒,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已過一年。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對我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有哪些啟示?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哪些啟迪?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下降3000萬畝,主要是第四第五積溫帶等非優勢產區調減,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000多萬畝。數據背后,反映我國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得首戰成功,實現了玉米價格形成機制的重大轉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商品平衡一處處長張顯斌介紹,改革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方面,實現了從國家政策性收儲唱“獨角戲”到多元市場主體收購“大合唱”的轉變;另一方面,實現了收購資金從“來源單一”到“渠道多元”的轉變。這對深化糧食收儲體制改革有重要意義。
以收儲制度改革調整農民玉米種植預期,進而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預計今年玉米面積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畝,調減的玉米面積,因地制宜改種大豆、雜糧雜豆、馬鈴薯等作物。”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說。
保護農民基本收益
為緩解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改革一開始就建立了“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政策,保護種糧農民的基本收益。
“此次改革方案既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為玉米市場化收購創造條件,又同步建立生產者補貼制度,積極采取措施加強產購銷銜接、防止市場價格過度下跌,守住了改革的底線。”張顯斌說。
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財政部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生產者給予一定補貼,并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玉米優勢產區集中。
激活多元市場主體
專家指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最終目的在于恢復市場定價在糧食價格形成中的決定作用。把多元市場主體激活,成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關鍵所在。
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司長周冠華介紹,為解決“無人收糧”難題,東北四省區糧食部門組織督導轄區內國有企業帶頭入市收購,并舉辦了多場產銷協作洽談會,鼓勵銷區企業采購糧食,同時開設玉米電子交易平臺,推進“互聯網+糧食”交易。國家糧食局協調中央企業合理把握收購時機和節奏,做到始終在市、均衡收購。為確保“有倉收糧”,各地及早摸清可用倉容規模、區域分布、類型等情況,認真做好收購倉容準備。
“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調控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從新糧購銷和老庫存消化、產業上下游協作和產銷區銜接等方面共同發力,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經濟手段,才能形成政策合力。”張顯斌說。
(本報記者 李慧 楊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