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在豫西伏牛山深處的淅川縣,每天早上隨著升旗儀式結束,中小學校園里,都會響起誦讀中華古典辭章的聲音。“孩子們堅持學習傳統(tǒng)文化,還把習慣帶到了家里,對我們觸動很大。”縣第一小學六(16)班學生王乙荀的爸爸說:“平時我和妻子陪孩子一起誦讀《道德經》《弟子規(guī)》,辦啥事覺得有了道德底線,工作更努力,家庭也更和諧了?!?/p>
自2016年下半年起,淅川將全縣精神文明建設與中小學德育相結合,開展弘揚好家風家訓、爭做最美淅川人的活動,培育了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淅川是全國移民大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自1959年起,淅川先后搬遷移民近37萬人,“大愛報國,忠誠擔當”的移民精神在這里發(fā)源。同時,淅川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楚文化發(fā)祥地、商圣范蠡故里。近年來形成的“移民精神”更是淅川人的精神財富。新一屆縣委班子認為,利用淅川的特色文化,通過德育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弘揚移民精神,必將帶動淅川人民文明觀念的轉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為此,淅川縣制定了《淅川縣“弘揚移民精神 弘揚好家風家訓 爭做最美淅川人”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方案》,以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黨員干部先行體會的同時,將活動內容融入校園,成為校園德育的重要部分。為了獲取最真實的學校德育教育現(xiàn)狀,縣委書記盧捍衛(wèi)經常不打招呼走進校園,獲得學生第一手真實情況。在淅川一高,他提出學生要參與校園衛(wèi)生勞動考核;在寺灣中學,他和學生一起就餐時,當場提出餐具清洗存放的改進建議……一項項有關加強德育建設教學方法和設施的政策,由此完善制定出臺?!暗掠膶嵸|是育人,必須與社會緊密結合,這樣校園教育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变来h教體局黨委書記李曉輝深有感觸。
為規(guī)范、指導全縣的德育工作,淅川縣教體局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縣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學校德育工作“十個一”工程》《關于在全縣教育系統(tǒng)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做到德育進教材、進課堂,德育有固定教師、課時、教材、教案,并實行定時督查制度。在此基礎上,與有關部門結合,和家長、先進人物、先進單位和文化標志地聯(lián)手,開展“誠信考試”“假日德育夏令營”“感恩教育”“德育成果展演”“吟誦中華好詩詞”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形成校園與社會和家庭互動效應?;顒拥拈_展,使學生的自立、誠信、感恩等意識明顯增強,出現(xiàn)一大批“文明之星”“誠信之星”“孝老之星”,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明顯增強?!霸谖覀兊募议L微信群里,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分享孩子感恩父母的照片。感恩父母不再是學校布置的任務,而是孩子們的自覺行動了?!彼聻虫?zhèn)小四年級語文老師高玉杰說,很多父母反饋,孩子的行為讓他們深受感動,同時開始自我反省。
丹江移民民俗館用豐富的實物再現(xiàn)移民精神,盛灣一中將此地作為教育基地,讓全校學生走進移民村舊址,感受父母前輩為南水北調舉家遷移的愛國奉獻精神。九重一中學生張曉茹帶頭倡議做移民好后代,發(fā)動同學參加植綠護綠活動,利用節(jié)假日去河邊撿拾垃圾,宣傳護水知識?!芭畠盒⌒∧昙o就懂得保護環(huán)境、水源,讓我們覺得傳統(tǒng)美德有了傳承,護水護綠成了我們全家人的行動。”張曉茹的媽媽說。
淅川愛心聯(lián)盟是一個民間自發(fā)成立的公益慈善團體,短短一年時間,成員從幾十人發(fā)展到500多人,先后救助過被馬蜂蜇傷的小女孩、患面部腫瘤的花季少年、因家庭貧困瀕臨失學的貧困兒童等。在淅川,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們送溫暖獻愛心的身影。他們通過最現(xiàn)代的方式匯聚愛心,用最傳統(tǒng)的美德溫暖人心,以星星之火,把草根公益做得風生水起,先后榮獲“感動南陽”2016年度人物稱號、淅川縣道德模范等榮譽。
汪新發(fā)是淅川縣荊紫關鎮(zhèn)的一名普通基層法官。為服務好群眾,他踏遍轄區(qū)91個行政村,雙腿股骨頭壞死依然拄著拐杖辦案,換得小鎮(zhèn)連續(xù)多年案件無錯判、無發(fā)還件、無投訴、無上訪,他被授予“2016年全國法院先進個人”“河南省十大感動當事人法官”等殊榮。
熱心市民杜瑞玲與20多名志愿者共同建成“愛心粥屋”,堅持每天清晨熬粥,免費送給環(huán)衛(wèi)工人、孤寡老人,每天100多碗,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隨著德育建設向縱深開展,核心價值觀逐步融入大眾生活,為推進淅川縣轉型跨越、綠色崛起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報記者 劉先琴 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