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湖南益陽兩名男孩爬進攪拌機玩耍,誤碰開關,當場殞命。兩男孩是親兄弟,哥哥5歲,弟弟3歲。攪拌機為一個茶廠所有,當時沒斷電。
這本是悲慘至極的一起安全事故,隔著屏幕也能聞到血腥和家長的心痛。但是新聞評論區卻散發出冷血而可怕的氣息。有人說“熊孩子的報應”,有人說“茶廠老板真倒霉”,有人說“心疼茶廠”,這些評論還都被頂在上面。
究竟是怎樣一群人,面對兩條生命的逝去還能抖機靈,并把“鍋”都甩到所謂的“熊孩子”頭上。兩個孩子固然不該爬進攪拌機玩耍,但一個3歲、一個5歲的孩子怎么可能具備成人的安全意識?真正的重點是,如此危險的攪拌機為何沒有斷電卻無人看守?孩子又為何能夠接近攪拌機?
家長和茶廠無疑負有主要責任,家長疏于看管孩子,茶廠疏于看管攪拌機。責任孰輕孰重,看具體情況。這些本是常識,也是此類事故應該引起的反思方向。正如去年河北兒童落井事件之后,各地排查消除類似隱患。此時,我們應該呼吁排查還有多少會“吃人”的機器在“裸奔”。
然而,關于“熊孩子”的討論卻帶偏了節奏。值得深思的是,這不是個案。近年來每發生兒童安全事故,幾乎總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熊孩子”。比如《熊孩子按18層后將2歲女童關進電梯女童不幸墜亡》之類的新聞,正確的關注點是公共設施的設計與維護,但很多人卻只看到“熊孩子”的過錯。
更廣義地說,仇視“熊孩子”、妖魔化“熊孩子”已成為網絡上一種值得注目的現象。“熊孩子”似乎壞事做盡,公共場合的“熊孩子”更是天怒人怨。這個現象發展到極致,便是四歲女童在飯店內叫喊致遭鄰座女大學生腳踹,無數網友為女大學生叫好。在后續討論中,竟然有人倡議父母帶“熊孩子”出門,為了不給他人造成麻煩,應該喂安眠藥。由此人們看清了“反熊孩子”現象的荒唐與可怕之處。
“反熊孩子”現象起初是有一些道理的,它是對“別跟孩子一般見識”論的反動。“別跟孩子一般見識”論是指有些“熊家長”在公共場合對孩子疏于管教,一味要求旁人忍讓。所以“反熊孩子”者以維護規則為出發點,偏要“跟孩子一般見識”。
但很多“反熊孩子”者迅速滑到另一個極端。他們完全不顧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要求任何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具備和成人一樣的安全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否則出現任何問題都是“熊孩子”的責任,因此外界可以給予任何程度的懲罰(包括但不限于腳踹)、挖苦(包括但不限于“活該”)和詛咒(包括但不限于“作死”)。
所以兩個孩子死于攪拌機,會有那么多風言風語。他們是以冷血“維護規則”,以刻薄冒充深刻,對公共討論的進步和安全環境的改善毫無益處。
事實上,在公共場合闖禍的“熊孩子”,責任大都在“熊家長”身上。最近的例子是,因臺風原因南寧機場一航班無法起飛,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長的“指示”下搶占航空公司柜臺。“熊家長”的“鍋”就該讓他們自己來背,工作人員總不能一心一意對付“熊孩子”吧。
“反熊孩子”者常把“規則”掛在嘴邊。但規則建立在常識的基礎上。當我們在談論“熊孩子”的時候,姑且不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少要分清哪些責任是孩子的,哪些責任是家長的,又有哪些責任是社會的。否則“規則”就會成為某些人發泄戾氣的借口。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精神意義上的“熊孩子”,因為他們缺乏耐心或智力來認識真實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