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志愿者】
“我要盡己所能,讓孩子們了解這段慘痛歷史,珍愛現在和平的生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紫金草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夏媛說。這也是紫金草志愿服務隊23年來每一位志愿者的心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自1994年成立紫金草志愿服務隊、開展學雷鋒工作以來,注冊志愿者超過兩萬名,累計服務時間逾百萬小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趙斌(已故)是館內第一批志愿者。趙斌直到去世前幾天,還在館內義務服務。
考慮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年事已高,2015年年底,紫金草志愿服務隊又發展了幸存者的后代接力做志愿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是其中之一。她多次走進“道德講堂”為青少年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
紫金草志愿服務隊里有不少大學生團隊,尤其是緊鄰紀念館的南京曉莊學院,從1994年起,就組織成立大學生志愿講解團,來紀念館做義務講解工作。他們20多年如一日,一批學生畢業了,新一批學生志愿者接力上來。
在“五一”“十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節假日,參觀者們總能在紀念館看到一支小提琴演奏志愿服務團義務演出。他們用婉轉悠揚的音樂旋律,傳遞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緬懷及祈愿和平的愿景。
這支小提琴志愿服務團還走進社區、學校、養老院等地公益演出,將南京大屠殺歷史講述給更多人。他們曾在一年內舉辦了100多場公益演出。
除了國內志愿者外,紀念館秉承“開門辦館”的理念,廣泛招募國際志愿者。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多國“和平使者”來到紀念館,用英語、法語、韓語、日語等多種語言,向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并在紀念館史學研究、文史資料翻譯、國際交流活動中發揮專長。
前不久,紀念館針對志愿服務工作組織架構進行全新梳理,增設講解服務、文明指引、文藝演出、語言翻譯、關愛幸存者、宣傳推廣、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等8大項目組,通過精準定位,提供精準崗位,讓志愿者專業技能發揮最大化。
資深志愿者、江北新區退休干部、紫金草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站執行顧問沈玉萍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我們的志愿服務團隊要以高標準提升服務質量。”她表示,要讓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我們邀請資深媒體人來做新媒體傳播工作,邀請史學專家來做南京大屠殺史研究,請語言學方面的專才來做翻譯。”
紫金草志愿服務隊負責人金海燕說:“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們任重而道遠。”
(本報記者 龔亮 本報通訊員 俞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