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成才,但卻不知道從何處下手。”“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卻并不領情。”提起家庭教育,許多家長都有一肚子苦水。叛逆、上網成癮……不少教師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幾乎每一個厭學逃學學生的背后,其家庭教育環境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長久的老師。然而,不少家長考慮更多的是學校教育,而忽視了自身作用,甚至一些家長因缺乏家庭教育知識,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寶雞市教育局局長蘇永興說。如何補齊家庭教育這塊短板?近年來,寶雞市教育局開辦了“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邀請家庭教育名家給家長“補課”,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糾正家庭教育誤區。從2013年7月至今,寶雞市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累計免費培訓家長兩萬余人次。如今,寶雞市“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已經成為家長學習“綠蔭計劃”,助力家庭教育知識升級換代,探索出了一條家校共建的新路子。
家庭教育知識天天看
“知識平臺就是好,學生家長離不了,要想當個門內漢,知識平臺天天看。”日前,寶雞市岐山縣一位學生家長這樣稱贊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詩中的平臺就是公益大講堂的微信平臺。“喜歡我們這個平臺的家長有很多。”寶雞市教育學院院長張昭拿出了一組數據:從2014年至今,寶雞市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微信平臺累計推送家庭教育信息14.2萬條,關注人數4.73萬人,點擊人數605.1萬人次。
“這個平臺的文章貼近生活實際。”太白縣咀頭小學教師陳曉華說,“我既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個母親。我帶的學生和我的孩子現在都上小學四年級。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轉折定型階段,如果教育方法不當,很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讓孩子誤入歧途。微信平臺針對這一階段孩子教育推送了一系列文章,提供了具體且實用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
家長義工隊伍校校有
警察、教師、醫生……各行各業的學生家長走進校園當義工,給學生帶來了多方面的知識,為學校教育開辟了新模式。“著火之后如何自救?怎樣使用滅火工具?”日前,寶雞高新區消防支隊的戰士給寶雞高新一小的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消防安全教育課。而將消防戰士請進學校的正是家長義工張小成和龐定明,兩人都是高新區消防支隊的工作人員。
寶雞中學榮譽家長、寶雞中學家校共進宣傳大使,這是寶雞中學學生家長李虹的榮譽。每逢寶雞中學舉辦大型活動,熱心公益的李虹總會忙碌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用鏡頭捕捉最美瞬間,用文字書寫感人事跡。不僅如此,她還運用網絡傳播寶雞中學的正能量。如今,李虹已成了寶雞中學的名人,她的作品點擊量幾乎每篇都突破5萬人次。
截至目前,寶雞市712所中小學已全部建立家長義工隊伍,招募家長義工約1.8萬人。他們分文不取,用自己的時間、知識,將愛心的種子播撒在校園里。
家庭教育資源人人享
據統計,寶雞市留守兒童占農村學校總人數的60%左右。因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照顧,這龐大的人群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為此,寶雞市教育局、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等部門給出了妙招。
鄉村少年宮便是第一個妙招。寶雞市立足實際,大膽嘗試,依托鎮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空出的閑置校舍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采取項目支持、政府投入、社會捐助、學校自籌等方式,建起了近200所鄉村少年宮,實現了鄉村學校少年宮全覆蓋。少年宮免費開設了孩子們感興趣的體育、繪畫、書法、舞蹈、棋藝等興趣小組,讓留守兒童既能夠學習,還有了玩耍的去處。看著孩子們在少年宮里快樂成長,家長們緊皺的眉頭舒展了。
家風教育基地也是妙招之一。《曾文正公家訓》: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張載家規家訓: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不久前,陜西省首家“家風館”在寶雞市眉縣開館,一系列古今優秀家風案例筑起了一個傳播優秀家風的獨特陣地,既為學生家長提供了學習地點,也為青少年健康成長開辟了新的教育場所和體驗基地。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本報通訊員 張華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