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萬里行】
一片片古茶林與古木參天的森林混生在一起,兩三人高的千年古茶樹披掛著小花草藤、野果山菌、蘭花和石斛等寄生植物;身穿民族服飾的婦女和兒童爬到茶樹枝干上采摘鮮葉,幽遠的古歌調子在林中回蕩;密林中時隱時現的布朗族、傣族山寨竹木屋頂,讓人恍惚間有些分不清到底是村在林中,還是林在村中……眼前這幅原生態的生活圖景,來自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境內的景邁古茶山。
“想那個地方,炊煙繞夕陽,茶的搖籃,云的故鄉……”正如歌中所唱,美麗的景邁山以盛產普洱茶聞名,這里最早開啟人工種植茶樹的歷史,有著連片面積最大的千年萬畝古茶園。如今,在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浪潮中,景邁古茶山也在默默書寫人與自然融合的故事……
一片茶葉承載的歷史
古茶山由景邁、芒景、芒洪等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組成,海拔約1400米,在北回歸線一側,被認為是出產高品質茶葉的最佳海拔高度和區域。在這里,森林、茶樹與村落沒有明確的界線。人們生活在茶林里,家家有樹、戶戶種茶;茶與樹為鄰,人與茶相伴
“古茶林占地面積2.8萬畝,茶樹采摘面積1.2萬畝,迄今已有1828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林,被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痹⒕按妩h支部書記、現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盟理事長南康介紹說。
關于景邁山古茶林,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布朗族先祖帕巖冷率領部屬在景邁山附近定居并種植茶樹,臨終前給后代留下遺訓:“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之時,唯有留下這茶園和茶樹給你們,方可讓子孫后代有吃有穿?!鼻О倌陙?,不管山里發生過什么事,景邁山上的布朗人都恪守茶祖遺訓,將茶樹當作生命的一部分來敬重、供奉、傳承。
如今,年過古稀的蘇國文仍與茶相守、勞作如常,并孜孜不倦地弘揚布朗族的茶文化。他常說“不苦不澀不是茶”,堅持親手制作傳統曬青茶。作為當地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襲土司的兒子,蘇國文知道,布朗族特有的茶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要世代傳承。在所著的《芒景布朗族與茶》中,他詳細地介紹了布朗族與茶的淵源關系,并提出關于古茶園保護、開發、利用的建議,提倡科學開發利用古茶園。
在景邁山,千年傳承的不僅僅是手工制茶的古法,更有流淌在每個茶農心中對自然的敬畏。每年4月,正是春茶繁茂的時節,山上的布朗族都要舉辦“山康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祭茶祖。在芒景村的巖冷山上,布朗族人向千年古茶樹頂禮膜拜,表達對祖先和大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
“過去常聽老人講布朗族的種茶歷史和茶文化,當時感覺無動于衷;現在看來,那時候老祖宗就已經建立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古茶林生態系統。這種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蹦峡蹈锌?。
做有“身份證”的普洱茶
車輛穿過景邁大寨村,路面就變成了彈石路面,這是南康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帶領村民修筑而成的。據他講,修建彈石路并非因山間運料困難而就地取材,而是一個極具環保意識的決定——“柏油路面在夏天高溫時會散發氣味污染茶樹,所以我們摒棄了這種修筑方式”。
南康自家生產的普洱茶注冊品牌叫“阿百臘”,布朗語“茶之魂”的意思。粗看眼前的餅茶,與其他產品并無區別,只是外包裝白色棉紙的背面粘貼著一片橢圓形的不干膠——看來,這就是南康提到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的“身份證”了。
“身份證”由四部分組成:中心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普洱茶的專用標志;外圍的圓圈印有產品名稱;再外一圈是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單位的名稱,以國家行政機關和檢驗機構的公信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