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過了“小年”,“年味兒”越來越濃了。廣東多地籌備的以“花”和“燈”為主題的新春活動,通過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以及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為喜迎春節的當地群眾奉上了一頓“文化大餐”。
廣州素有“花城”美譽,得享南國暖冬的天時,雖是隆冬時節,廣州的草木仍是一片蔥蘢。因此,過年賞花一直都是廣州市民歡度春節時的“保留節目”。今年春節期間,廣州組織了主題為“廣州過年,花城看花”的系列活動,讓今年的羊城之花開得更加姹紫嫣紅。
春節未至,兩款分別以設計制作全球各地名塔點亮“廣州花城之夜”、全景體驗2018海心沙創新花市為主題的H5小游戲,以及今年花市的吉祥物“花花”和“城城”,已經刷屏了不少廣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2月12日晚,隨著全球各地名塔聯動點亮廣州新地標——廣州塔的塔身燈光,2018“廣州過年,花城看花”系列活動也將正式拉開序幕。
以海心沙為“花蕊”的花城廣場燈光音樂會,臘月廿八準時開市的廣州傳統迎春花市,以花為題、以水為道的荔枝灣涌水上花市,以及主打大型綠雕藝術花卉展覽的云臺花園主題花展,共同將2018戊戌狗年新春期間的廣州裝點成了花的海洋。
花燈對我國不少地方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新春元素,地處珠三角的廣東惠州也不例外。惠州西湖旁亮起的璀璨花燈,頓時讓惠州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雖然年關未至,但是燈一亮起來,就感覺年味兒很濃。趁著人不多,帶女兒出來感受一下咱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今年博覽會有60多天的展出期,足夠我們仔仔細細把花燈都看上一遍啦。”正抱著3歲女兒賞燈的莫先生笑著對記者說。
寓意“絲路”和“實干”的駱駝主燈,由萬千星光般小燈和碩大蓮花頂燈構成的燈幕,以及主題各異、色彩紛呈的湖上船燈等各色花燈星羅棋布在惠州西湖旁。36個大型花燈和長達120米的花燈組,讓流光溢彩的惠州西湖將中國風、惠州韻、民俗味和人文情的創作構思表達得淋漓盡致,更讓觀眾對“美麗惠州、幸福惠城”的主題有了生動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西湖花燈博覽會還在電腦和手機微信端啟動了網絡燈會。借助VR航拍和H5新媒體頁面等互聯網科技,本次網絡燈會開發了VR全景觀燈、VR許愿墻、最美花燈評選等應用,打破時空限制,真正實現了“足不出戶游燈會”。
同樣是燈,深受潮汕文化影響的廣東揭陽則更具特色。雕工精美的木櫥之內,排列著栩栩如生的泥人,構成了一組組故事屏燈。“打金枝”“柴房會”等歷史故事經過如此演繹,可謂別具風味。自明朝嘉靖年間至今,揭陽的破門樓鄭翁仔燈已經有超過300年的歷史,人們在春節看燈,更是聽故事,憶傳統,寄托祈求來年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
除了翁仔燈,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彩橋、摸石獅也是揭陽必不可少的年俗,當地群眾素有“正月十一行頭橋,行興行靈精”的說法。從農歷正月十一開始,人們紛紛涌上市區內的各座橋梁,尤其是石獅橋。石獅橋頭的石獅,被當地群眾認為是有求必應的靈獅。從獅頭到獅腳,都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美好寓意。因此每年過年去燈籠高掛、彩幅遍街的石獅橋摸一摸石獅,成為揭陽人沿襲多年的傳統。
(本報記者 吳春燕 本報見習記者 王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