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將天地視為整體,神話傳說有盤古開天辟地,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經脈為江河地理,天地萬物都擬人化了。
《撼龍經》有云: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肢擘脈縱橫去,氣血勾連逢水住。可見古代風水學中大地也被看作一個整體,而認為天地間的生氣像風一般沿著山脈的走向流動,山脈的彎曲延伸就像“龍”一般,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隱能現,因而風水學中將山脈稱為“龍”,而對山脈形態走勢的考察和研究就叫作“覓龍”。
山脈也分主脈和支脈,主脈叫“干龍”,支脈叫“支龍”,風水家以長江、黃河等水域為界,將中華山脈地勢分為三部分,稱為三大干龍,分別為北條干龍,中條干龍和南條干龍。
風水學里龍以水為界,古人認為生氣有個特點,“乘風而散,界水而至”,因而在風水學中山川和河流就顯得尤為重要,風為催化劑,水為載體,風在山脈之間流動,水作為五行中最重要的物質是承載生氣的載體。兩河交匯,龍脈斷止,河水分流,龍氣逸散,河水合流,龍氣凝聚,水流深處,土壤大多肥沃,百姓大多富足,水流低淺,土壤大多貧瘠,百姓大多窮苦。
古人認為昆侖山為中華龍脈的始祖山,三大干龍皆始于昆侖山,古稱昆侖墟,最早記載于《山海經》、《淮南子》等著作,為傳說中的神山,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天地的支柱,眾神的住所,生氣之源,而地理上的昆侖山,一般指的是西藏與新疆的交界之處:昆侖山脈。
昆侖山發祥出五支龍脈,其中三支在中國,兩支向歐洲方向延伸:
北龍: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諸山,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山西、河北、東北三省及河南北部等省。黃河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川、甘、寧、內蒙、陜、晉、豫等地,水域周邊山川秀麗,可謂千山萬水,《平砂玉尺經》:敬仙(宋代著名風水師)云:昆侖丑艮落脈,為坤申之氣入首者,……河北氣散不收,故其民多直魯性剛,剛氣強勁,少許詐民,不戀業家,不久富,官無三代。然而清泉穴涌,氣從下升,產圣賢為文章之祖,育英才為一時之盛,女子美貌而無恥,皆其氣之應也。可見龍脈所行之地,也深深影響著周邊居住百姓的民俗、習性及風貌。
中龍:指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山系,包括四川北部、陜西、河南、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中及山東省。敬仙云:其地多坤申龍,兌局離垣。出荊湖者,多亥局,民俗樸素少文。
南龍:指長江以南區域的諸多山系。包括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四川、湖北南部諸省。敬仙云:昆侖之東南出脈者,為乾亥行龍。……故南方之人,散而不聚,不服教化。……南條而北者,氣和平而教化,行風俗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而國大治。
三條龍脈又生出許多的支脈,支脈又生支脈,盤根錯節,猶如人體的血管和經絡,遍布大地,古代王朝建都多選擇干龍所在,比如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就屬于南條干龍。另外古代還有很多關于龍脈的故事和傳說,比如秦始皇修筑長城以阻北龍,劉伯溫斬龍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