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說:“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深度思考。普通員工與卓越員工之間的差別也在于深度思考。小老板與大老板之間的差別更在于深度思考。
一、批判性思維九大標準
前提、結論和論證是批判性思維的三個基本概念。批判性思維就是一個提出疑問、搜集證據、分析推理及得到結論的過程。它有常見的九大標準來加以衡量,我為大家介紹如下:
標準1、清晰
在表達觀點或陳述現象的時候,我們應該首先保證表達是清晰、明確的,要避免混淆、含糊、歧義的情況出現,多從聽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盡量讓聽者能夠清楚地接受到我們所要傳遞的信息。
案例:《三國演義》有這樣一段情節。曹操刺殺董卓未成,便與陳宮一道投奔曹操父親的朋友呂伯奢避難求宿。呂伯奢熱情地接待他們,并到村西沽酒去了。曹操坐了一陣,忽然聽到后院有磨刀的聲音。于是,他與陳宮躡手躡腳到后院查看,只聽到有人在說:“捆起來再殺!”曹操對陳宮說:“不先下手,咱們就要死了!”于是,兩人拔劍沖入后院,逢人便殺。一直殺到廚房,才見那里有一只捆綁起來等待宰殺的豬。
曹操一生多疑,其多疑的性格導致其沒聽清楚便犯下大錯。
標準2、準確
清晰的觀點并不一定是準確的。
“準確”可以理解為真的、正確的、對的。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看待別人的觀點或觀察某一現象時,都應該隨時用“準確”這一標準進行衡量。表述不僅要符合科學常識,還要有真實可靠和客觀存在的信息來源。對于包含前提和結論的論證,我們也應該檢查前提是不是能支持結論,前提是否準確。
簡單說,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于觀點或者現象要學會思考,并提出問題:“這是真的嗎?”“這真的可靠嗎?”“我這么說有依據嗎?”等等,這樣才能避免被騙,也能讓自己說的話更容易被別人相信。
那我們如何才能對“是否準確”提出合理的質疑呢?提出質疑后,我們又該如何驗證“是否準確”呢?
案例:現實生活中存在一些虛假宣傳的廣告,這些廣告不符合批判性思維的“準確”原則。例如:“吃了我的藥,包治百病”“我們的減肥產品能讓你一周瘦10斤”等。
廣告就是這樣肆無忌憚,自吹自擂!
標準3、精確
“精確”意味著具體、詳細、更多細節,“清晰”和“準確”的表述不一定是“精確”的。當我們為其他人介紹某個事物時,需要滿足“精確”這一標準,這樣才能讓對方對這個事物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要多追問自己:“能再具體一些嗎?”“能再多說一些細節嗎”,聆聽別人解釋的時候也要用這個標準檢驗對方是否解釋得足夠充分。
案例:
明明:你家那邊天氣如何?
天天:天氣實在太糟糕了!
回答一:天氣不好,不僅下雨還打雷
回答二:天氣不好,整個下午都在下雨打雷
回答三:天氣不好,下雨把路淹了,沒辦法出門,打雷的聲音都把我嚇哭了,一下午都沒停。
信息不完整是經常的事情!
標準4、相關
批判性思維中“相關”的標準是讓我們尋找事物之間的直接聯系。當我們做到“相關”這一批判性思維標準時,溝通的效率便會明顯提高,可以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提高思維的專注度,讓論證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楚且有邏輯、更具說服力。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想關”的現象經常出現。
案例:“聰明的科長”
為了了解某城市的官員對國家鋼鐵方面政策的落實情況,電視臺記者對該市相關部門的某科長進行了一段采訪,其中有如下對話。
記者:“到目前為止,我市鋼鐵的產量怎么樣?”
科長:“我市的鋼鐵發展歷史比較長,產業工人比較豐富。”
記者:“到目前為止,我市鋼鐵的產量怎么樣?”
科長:“嗯。。。我們實施精鋼戰略是想在調整布局過程中,提高裝備水平,做好節能減排,搞好循環經濟發展。”
記者又問了類似的問題,都得到了十分奇怪的答案。
答非所問,心里有鬼!
標準5、深度
“深度”這一標準,要求我們善于追問事件背后深層的原因,要對觀點、現象、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看到它們的本質,而后根據分析的結論做出合理準確的應對。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把事情搞砸、說話顯得膚淺,往往是因為沒有注意思維的“深度”。所以我們要多問自己:“我是不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這件事還能說明什么?”“我還能再深入分析一下嗎?”
案例: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扯淡
張三和李四同時受雇于一家店鋪,拿著同樣的薪水。 一段時間后,張三升職加薪,李四卻沒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論。 老板對他說:“李四,你現在幫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賣的。”
不一會兒,李四從集市回來,向老板匯報:“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老板問:“有多少?”李四不知道,于是趕緊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來告訴老板:“一共40 袋土豆。” 老板又問他:“價格呢?”李四說:“您沒有叫我打聽價格啊。” 于是老板讓李四先坐下休息,并把張三叫來,吩咐他說去做同一件事。 張三回來,向老板匯報:“今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袋,價格是兩毛五分錢一斤。我看了一下,這些土豆的質量不錯,價格也便宜,根據我們以往的銷量,40袋土豆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賣掉,一定能賺錢。”
此時老板轉向了李四,說:“現在你知道為什么張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從執行力角度看,是李四做事沒有責任心;但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維方式存在問題,他有兩個方面不如張三:一是不愿多動腦筋深入思考,二是釆取低級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伯特蘭·羅素說:“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深度思考。普通員工與卓越員工之間的差別也在于深度思考。小老板與大老板之間的差別更在于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猶如下象棋,你能夠考慮幾步直接決定輸贏!
標準6、廣度
批判性思維的“廣度”標準,要求從一個前提得到更多相關的結論,或者是針對一個結論,尋找更多相關的前提。
“廣度”這一標準要求我們拓寬思考的角度,要努力發現問題和現象的多個側面,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加以解釋和剖析,并且經常追問自己:“還能從其他角度考慮嗎?”“我的思路是不是太局限了?”“我把所有的要素都考慮全了嗎?”這樣才能保證客觀理性地探討問題,得出更為合理、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案例:
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的多角度分析
換個角度思考,世界大變樣!
標準7、符合邏輯
前六個批判性思維標準與“符合邏輯”這一標準息息相關,不符合科學常識或客觀事實(不準確或不精確)、前提和結論沒有關系(不相關)、思考角度不全面(缺乏廣度)等都是缺乏邏輯的表現。
“符合邏輯”是一個更為高級和綜合的標準,其他標準都可作為判斷是否“符合邏輯”的前提。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想做到“符合邏輯”,就要經常質疑,問自己:“如何從前提得到結論的?”“現在說的跟剛才說的沖突嗎?”“論證過程經得起推敲嗎?”“這樣的論證有道理嗎?”等等。
案例: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夸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因為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中國人是最缺乏邏輯基因的!
標準8、重要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標準實際是對論證過程的優化精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很多人無法抓住事物的重點,關注很多不重要的信息、表達不重要的觀點、分析不重要的問題,卻忽略了重要的那部分,常常事倍功半,浪費時間,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
“重要”的標準要求我們避免瑣碎和過分求全,在面對大量信息、觀點和問題時,要主次分明,善于抓住重點,時刻追問自己:“這其中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哪個問題顯得更重要一些?”“我的表達抓住重點了嗎?”
案例:發現重要信息、表達重要觀點、關注重要問題
發現重要信息:在看報紙、讀文章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但在這些文字中,最重要的信息往往用一句話或幾個詞語就能概括。
表達重要觀點:不難發現,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場景中,我們都需要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雖然我們有很多想說的,但為了提高溝通和交流的效率,便需要我們對想法進行篩選和提煉,用最精簡、概括的語言表達出最需要傳達給聽者的信息,這樣一來,聽者也可以更快抓住重點,理解你的想法。
關注重要問題: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我們并沒有時間將所有問題都考慮清楚,這些問題的重要程度也是有區別的。
2016年德勤調查中,在7000多份答卷里,中國貢獻了560份,數量僅次于首位的美國(661份),中國的觀點對報告的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但是,與全球的十大趨勢比較,中國企業高管所關注的問題,與全球趨勢排序有明顯不同,列在前五項為:
第一 組織設計:全球排序第1
第二 設計思維:全球排序第6
第三 領導力崛起:全球排序第2
第四 學習項目:全球排序第5
第五 員工敬業度:全球排序第4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高管更關注 “結果”。
所謂重要與否,就是人生的價值觀!
標準9、公正
“公正”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石和前提。簡單地說,“公正”的意思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展開思考。“公正”要求我們對待觀點、問題、人物一視同仁,客觀獨立地理性思考,要盡量避免以自我為中心、標準不一、偏見歧視;另外,不要過分自信或自卑,也不要處于某種目的將事實進行扭曲和夸大,這些都是“不公正”的表現。
為了讓思考變得更加“公正”,我們需要在思考過程中不停地問:“我的思考有原則和標準碼?”“我的原則和標準正確嗎?”“我的原則和標準被別人接受嗎?”
然而,“公正”的原則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設定是不同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往往重視獨立意識和個人利益,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則強調無私奉獻,更看重集體利益。這樣一來,西方人和中國人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就會有所不同,對是否“公正”的判斷也會不同。
可見,“公正”是批判性思維的標準中最為復雜和難以把握的一個標準。
案例:老人摔倒該不該扶?
老人摔倒所引發的社會輿論始于2006年的“彭宇案”,當時南京的彭宇因扶起了摔倒的老人被法院判處賠款4萬多元,事發后彭宇究竟是不是肇事者已經被人們忽略,其實彭宇后來承認事發時與摔倒老人發生了碰撞,但“彭宇案”被誤讀和放大,從而引發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誠信危機的擔憂,該案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此后全國發生了多起摔倒的老人“訛詐”施救者的事件,遠離摔倒老人成了社會上一種一致的看法。馬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小品《扶不扶》又一次將摔倒老人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有關專家甚至指出:“老人摔倒無人敢扶”不是人們良知泯滅的表現,而是信任危機下上演的悲劇。
悲劇不僅僅在于老人的無人救助,更在于逝去的社會道德。對待摔倒老人被很多人定義到全社會道德缺失的高度,一時間各路專家學者各顯身手,大放厥詞,總之一個道理,摔倒老人應該扶,不扶就是道德喪盡。對待摔倒老人竟然成了全民的道德軟肋。
公正是社會道德評判的一把尺子!
二、提問與批判性思維
提問在科學探索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切科學發現的起點,只有提出了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努力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不但能提出問題,更要提出有價值、質量高的問題。
運用批判性思維,我們才有可能提出有價值、質量高的問題,問題的優劣可以用批判性思維的九大標準來衡量。有價值、質量高的問題應該是清晰、準確、精確地表達出來的,是與當前討論的主題直接相關的,是能體現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的,是符合邏輯的,是有重要意義的,也是站在公正立場上的。往往對人或社會發展有意義的、需要深度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才是更有價值的。
三、論證與批判性思維
在論證過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概念:第一個是“結論”,在論證時也常被稱作“論點”,需要我們通過論證過程來證明正確或錯誤的表述;第二個是“前提”,在論證時也常被稱作“論據”,也就是我們用來證明論點的證據,它可能是一些理由,也可能是一些事實;第三個是“論證”,指的是從論據到論點的推導過程。
論證是批判性思維最典型的過程,那我們該如何審視和分析別人的論證過程呢?其實,這個過程可以概括成四個步驟:
識別論點、識別論據、識別論證和做出判斷。識別論點就是找到被證明的結論,即論點。識別論據就是找到用來證明論點的前提,即論據,并檢查是否可靠。識別論證就是找到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關系,并檢查論證過程是否合理。做出判斷就是經過前面三個步驟的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斷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