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平淡如水,醇厚如酒,為山水田園詩歌之祖,人們心中永遠的男神。陶淵明生亂世,東晉政權搖搖欲墜。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做官主要看出身,靠推薦。窮人的孩子很少有機會。陶淵明也是官宦世家,父親官居太守,曾祖陶侃曾做過宰相,如果想做官,對于官二代來說,不是難事,他很快就做了彭澤令。可率性,灑脫的他怎能忍受黑暗官場的束縛,適逢州官來巡視,他撂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脫了官服,不干了。
于是,陶淵明回到家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一邊勞作,自食其力,一邊讀書。臨清流而賦詩,登東皋以舒嘯。農閑時間看看美景,寫寫詩,唱唱歌,多么享受,多么舒心愜意的生活。《飲酒》,就是在這期間寫的,而結廬在人境,又是經典中的經典。原詩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先看一則笑話,一人大霧天氣乘舟前行,突然撞在一只船上,船夫火冒三丈,是誰這班無禮?正欲大罵,仔細一看,媽呀,對面是空船?頓時火氣消了一半。這就叫虛舟,任你雷霆震怒,我自虛舟前行。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無我。
你看陶淵明憑空發語,在熙來攘往的鬧市,在喧囂的人群之中,我并不會受到車馬之聲的一絲干擾,該干嘛干嘛,內心很平和。何以能如此?還在于修養身心,使之達到沖淡,平和,高遠的境界。諸葛亮說,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都強調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本來有朋友約陶淵明到更加幽靜之處去隱居,陶公寫了這兩句話,算做了回答。毛澤東少年時代也曾在集市上讀書,以陶冶性情。現在,公共場所讀書的人,都擁有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心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詩人到南山自己的花園里,采菊釀酒,所偶然覓得的佳句。造語之圓融,使人疑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人所做。清,王國維稱其達到了詩詞的最高境界——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與黃花,碧樹,南山,飛鳥,藍天,白云渾然融為一體。
詩人摘累了,站起來直直腰,蒼然的南山如老朋友,無意間映入眼簾。蘇東坡贊曰,著一見字,便境界全出。一個自得其樂,悠然閑適的醉翁形象便躍然眼前,呼之欲出。
轉眼間,已夕陽在山,遠山近水,云氣氤氳。飛鳥鳴聲上下,結伴而返。詩人攜帶著菊花,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感受到生活的滿足與幸福,這里的美妙,怎么能用語言表述得清楚呢?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陶公是真正的田園歌者,別的詩人都是寫田園之美的,而陶淵明鋤地,躬耕,自食其力,寫的是農桑之事。也只有陶淵明能擺脫物質的誘惑,輕看世俗,甘于淡泊。詩人忙碌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讀,喝酒,讀書,寫作。他在過自己的日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走自己的路。難怪一向孤高,傲視群雄的李清照也視他為男神,自名號曰,易安居士。易安兩字,就取于陶公的詩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別的詩人都以雄壯,偉大而著名,而陶淵明卻如一股潺潺的清流,靠平凡,平淡,悠然而震鑠古今,流傳不朽。這恐怕與天人合一的大道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