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19 定公問①:“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①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謚號。
【翻譯】
魯定公問:“國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應該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應該按照禮節役庾臣子,臣子應該用忠心來侍君主。”
【解讀】
要懂得禮待下屬
在這里,孔子闡釋了正確處理君臣關系的基本原則,他認為君臣都應該遵循禮節,君主應當以禮待臣,臣下應當以忠事君,這樣才能互相取得信任。由于君主身為強者,占據著一定的主動地位,應當先在禮的方面作出表率,才能令弱勢的臣子受到感召,依禮而行,遵從于自己命令。
無論是作為君主也好,還是作為有些權力的領導也罷,對待下屬都應以禮待之,給予他們足夠的尊敬,才能讓他們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干。這是一種以仁換仁、以心換心的思想,只要準確地把握住其中的精髓,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處理好君臣關系,有利于朝政的穩定。否則,必將是君臣離心,危機四伏。
在楊廣奪嫡的過程中,楊素立有大功。所以,在許多場合,楊素居功自傲,無視君臣之禮。楊廣對他十分記恨,以至于在楊素死后,還咬牙切齒地說:“要不是他死得早,我一定要把它滅族。”楊素的丿L子聽說后,害怕被楊廣治罪,便干脆發動兵變。楊玄感之亂,打開了隋朝的亡國之門。李淵在平叛中有功,但楊廣因迷信李氏代隋的讖謠,特別忌眼他。有一次,他把李淵召到行宮。李淵生病無法上朝,便請在后宮的外甥女王氏為自己告假。楊廣聞聽李淵生病,對王氏說:'病死嗎?”李淵知道后,十分恐懼,便韜光養晦,最終得到機會起兵反隋,奪得隋朝江山。楊廣視臣子如仇寇,而無一點信任與關愛,即便是再大的忠臣,也會寒心變節。從楊廣身上可見君臣以禮相待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在當今仍有重大價值,仍是處理上下級關系的重要準則。比如,在管理者與下屬之間,倘若處于強勢地位的一方能夠率先依“禮”、依“仁”、依'聽”而行,那么在與對方相處時,就會很少有矛盾產生,更易于達到人順、事順的和諧局面。有些管理者在心情好的時候,對待下屬是一臉的和顏悅色,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亂發捭氣,對待下屬頤指氣使的,這樣的領導是很難服眾的。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就要學會禮待自己的下屬。此外,作為下屬也要注意,應當盡心盡職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這才是孔子所言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