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
第一章至第三章: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簦≡^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析:
第一章至第三章:
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孟孫、叔孫和季孫三家祭祖時,唱著《雍》這首詩歌來澈除祭品。孔子說:“《雍》詩說的‘諸侯都來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廟堂上呢?”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談禮儀制度有什么用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彈奏音樂有什么用呢?”
第六章:
季氏要祭祀泰山??鬃訉θ接姓f:你不能阻止這件事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嗚呼,你竟然認為泰山還不如林放懂禮嗎?
因為之前曾就“是可忍孰不可忍”查閱過“八佾篇”,對這一篇的部分內容有了解。雖說,論語每一篇的內容不一定有關聯,但是讀下來發現,也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就好比這個“八佾篇”,里面多是談到關于“禮”的話題。
為什么今天這樣讀呢?因為這幾章都是談論“禮樂”,而且其中也有相同的人物穿插出現,上下之間也能關聯起來。
這一篇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都提到了同一個人物:季氏。
為了更好的讓大家讀懂這幾章,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和常識。
這個“季氏”指的是當時的魯國大夫季孫氏,起于桓公之子季友,是魯國的卿家貴族。季友是魯莊公的弟弟,也就是說他們也是出自魯國王室,只是沒有繼承王位,成了臣子。
但是,在魯國的歷史上這個季孫氏的幾代人都曾一度把持朝政,甚至凌駕于君王之上。而孔子所在的年代,也恰恰是這個季孫氏當權的時代。
季孫氏因為權傾一國,所以行事乖張,經常僭越君臣之禮,這三章就是對孔子其僭越行為的指責??赡苣銜闷婵鬃訛槭裁匆肛熕麄?,我們接著往下看說。
“佾”古代樂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稱為一佾。
佾舞:表演時舞者排列成行,縱橫人數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的等級規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諸侯用六佾,四十八人。
《雍》:這首詩出自《詩經·周頌》,是周代天子在祭祀宗廟儀式完成之后撤去祭品時演唱的樂歌。
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是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歷代只有君王可以執禮。
了解了這么多之后,大家應該也能夠理解孔子為什么會指責季孫氏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君臣之間的區別尤其明顯。而且.王.權.神圣而不可侵犯,更不容許隨意褻瀆。季孫氏作為臣子,竟然公然的使用君王才可以使用的的禮樂,這種傲慢囂張,目中無人,意圖凌駕在君王之上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
孔子作為一個倡導禮教治國的人,又如何能夠接受呢?在他看來這也是君王不可以容忍的。所以才有了本篇第一章的憤怒質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有兩種解釋,然而不管哪一種解釋,都很清晰的表達出了一種態度:對能夠做出這么無禮行為的人,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其實,不只是在君臣關系上如此,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能做出極其無禮的行為態度時,真的是很難容忍的。
假如你是一個老板,你的員工在上班時間公然做出諸如睡覺、玩游戲、曠工脫崗一類的行為,你覺得可以容忍嗎?
假如你是一個團隊的負責人,你的朋友公然到你的團里挖你的團隊成員,你覺得可以容忍嗎?
假如你開店做生意,你的競爭對手跑到你的店門口堂而皇之的發廣告,搶你的客人,還說你的產品不好,你覺得可以容忍嗎?
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是可以容忍的。
而什么樣的人才能做出這樣的行為呢?必定是那些心中只有欲望,眼里只有利益,已經忘記的仁義,忘記了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做得出這種無禮的行為。
毫無疑問,孔子的眼里,季孫氏就是這樣的人。所以孔子才會又發出這樣的嘆問:“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的確,一個人已經忘記了仁義,忘記了尊重他人,證明他的行為準則已經完全不為“禮”所約束,那么你跟他談禮儀制度又有什么用呢?
在古代“樂”是高雅的象征,禮樂文化也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文化,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謙和有禮,威儀有序?!抖Y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p>
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秩序和儀則: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是道德的彰顯。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氣魄何等宏大!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p>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一個人如果在“禮”上失德,也更加不配談“樂”了。
這句話其實也是很尖銳的諷刺了那些目中無人的無禮之人,不管你如何粉飾自己,也始終改變不了那種傲慢無禮的卑劣形象。
放在我們今天,如果你能夠堂而皇之的無視他人的感受,做著踐踏別人尊嚴的事,不管你擁有什么樣的財富地位,也不管你朋友圈里發著什么樣的心靈雞湯假裝正能量,也同樣改變不了你卑劣的本質。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與君共勉。
“之乎者也”,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