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律師隊伍逐漸壯大。現實中,律師擔任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成為常態。同時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法庭上為被告人辯護,與公訴人交鋒的也都是律師。那么,是不是只有律師才能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呢?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非律師也可以成為辯護人,但在人員范圍、權利行使等方面有所限制。
問:哪些人可以擔任非律師辯護人?
答: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除了律師之外,還有兩類人員可以擔任辯護人:一是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根據法律規定,只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想委托辯護人,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而不會受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同時,可選擇的辯護人范圍較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員擔任自己的辯護人。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對非律師辯護人還作出了一些排除性規定,如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以及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又如,除非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否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等機關的現職人員、與本案審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等不得擔任辯護人。
問:怎樣才能成為非律師辯護人?
答:根據法律規定,律師具有司法行政部門頒發的律師執業證書,其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后就可以成為辯護人。因此,若以律師身份作為辯護人,需要得到司法行政部門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雙重認可。那么如果要成為非律師辯護人,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外,是否需要司法行政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的認可呢?當前法律對此沒有作出規定,也就是說,具有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材料,或者屬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監護人、親友的證明材料,就可以成為辯護人,無需經過司法機關的同意。雖然司法機關要審核辯護人提交的身份證明和授權委托書,但這主要是審核材料的真實性,以及有無不得擔任辯護人的情形,而不是通過審核賦予某個人的辯護人身份。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非律師要成為辯護人需要司法機關提供協助,特別是對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律師可能無法會見,雙方簽訂授權委托書需要司法機關協助完成。
問:非律師辯護人與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有什么區別?
答: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非律師辯護人與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有明顯區別,非律師辯護人的部分訴訟權利會受到限制。
一是非律師辯護人無法在偵查階段介入案件,不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二是非律師辯護人要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或者在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后要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的,需要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三是非律師辯護人無權調查取證,不能夠向被害人、證人、有關單位等收集與案件有關的材料。另外,刑事訴訟法對辯護律師的一些訴訟權利進行了單獨規定,但對于非律師辯護人能否行使這些訴訟權利卻沒有明確,如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因此,只要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非律師辯護人介入訴訟后,其所行使的權利內容與辯護律師相同,不應再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