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歷史的,肯定對“外戚”2字不陌生。“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指的是皇帝的母族、妻族。自古以來,外戚多有干政擅權(quán),甚至是謀朝篡位者,如新之王莽,隋之楊堅,唐之李淵等,他們都是以外戚的身份奪得天下的。
外戚王莽
“外戚問題”在中國的大多數(shù)朝代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即使如強漢、盛唐這般亦是無法避免。如漢,整個漢代幾乎就是一部外戚干政擅權(quán)的歷史。漢初,呂氏(呂雉家族)一族幾乎已取劉氏而代之,雖最后呂氏被劉氏所誅滅,但外戚問題卻仍然存在著,且愈演愈烈。
此時就單單文景兩朝就相繼出現(xiàn)薄氏、竇氏、王氏三大外戚,直到武帝初登基時,朝政大權(quán)都依然被竇氏(竇漪房家族)所控。而后漢武帝雖試圖用殺母立子這般殘忍的方法來阻止外戚干政的出現(xiàn),但卻是效果甚微。之后昭帝的母族雖未干政,但武帝的妻族霍氏(霍光家族)卻崛起,昭帝之后強大的霍氏甚至都能決定皇帝的人選,可想而知此時霍氏的強悍。最后霍氏被宣帝所滅,但王氏又崛起,最終這次崛起讓西漢走向了滅亡,王莽這位外戚奪走了西漢的天下。
到了東漢,即使是英明的光武帝劉秀,他也依然沒能解決掉外戚干政的問題,直到東漢末年,依舊有外戚何進執(zhí)掌東漢江山,直至東漢滅亡,兩漢都從未擺脫外戚干政的問題。再如唐,唐初,唐朝歷經(jīng)5帝,最后被外戚武氏(武則天家族)奪走江山。武氏被滅,中宗復辟后,又是外戚韋氏專權(quán)。韋氏被滅后,又是外戚楊氏(楊貴妃家族)專權(quán),可謂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外戚楊氏
可以說“外戚問題”在中國各個封建時期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縱觀歷朝歷代,即使如清朝這個集封建制度于大成者的王朝,它在末期也都避免不了外戚干政的問題,自咸豐之后,清朝的朝政大權(quán)就都為外姓所控,先是慈禧和慈安共掌朝政,而后就是慈禧垂簾聽政近半個世紀。如此,在清朝末年,清朝也始終都脫離不了被外姓控制的局面。
但是凡事都會有例外,雖然中國多數(shù)的王朝都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外戚干政的問題,甚至是外戚謀朝篡位之事,但是有這么一個朝代,它在276年的時間里,從開國到亡國都從未出現(xiàn)過“外戚干政”的問題,這個朝代就是“明朝”。
有明一代,雖然存在著種種問題,如帝王多奇葩,宦官多亂政,但明朝卻是始終都沒有出現(xiàn)過大多數(shù)王朝都曾出現(xiàn)過的“外戚干政”問題,這不得不說是明朝歷史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清朝兩宮垂簾聽政
那為何在明朝276年的時間里,明朝從開國到亡國都從未遇到“外戚干政”的問題呢?這之中到底有何奧秘呢?個人認為無外乎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皇帝多年長,多提防
1、皇帝多年長。縱觀歷朝歷代的外戚干政,大多數(shù)都是以“皇帝年幼,尚不能處理朝政”為由來行干政擅權(quán)之事,如漢和帝時期,和帝繼位年僅10歲,竇太后臨朝稱制10年,遂外戚竇氏得以專權(quán);漢安帝時期,安帝繼位年僅13歲,鄧太后臨朝稱制16年,遂外戚鄧氏得以專權(quán)。可以這么說,外戚能干政主要是得益于皇帝的年幼,如果皇帝年長,外戚則很難有借口去行干政之事。
而在明朝,16位皇帝當中除了明英宗9歲登基,明神宗10歲登基,其余的14位皇帝,最早也是15歲登基,而在古代15歲已是志學之年,這個年紀早已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早有處理朝政事務的能力,如此這就使得外戚失去了干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禮性。
兩漢、明朝皇帝登基年齡
2、皇帝多提防。有明一代,16位皇帝的素質(zhì)雖是良萎不齊,有如嘉靖這般30年不上朝的皇帝,也有如正德這般貪玩的皇帝,但是這16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于外戚干政很是提防,不論這位皇帝是誰,只要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苗頭,他們就會立刻進行無情的打壓。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在開國之時就意識到一定要解決外戚干政的問題,否則對于明朝而言必定是后患無窮。“懲女寵之禍,而戒母后臨朝,懲外戚之亂,而令不封后家”(《明史記事本末》),朱元璋認為要防止外戚干政的出現(xiàn),就一定要先杜絕妃子臨朝稱制的發(fā)生,然后一定不能冊封妃子的母家,讓他們做大官。顯然此時的朱元璋已經(jīng)認識到了之所以會出現(xiàn)外戚干政問題的核心原因,那就是給予外戚的權(quán)力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他早早就立下祖制,那就是“不封后家”。
朱元璋畫像
同時朱元璋為了讓后宮和朝堂上的其他人也有防范外戚干政的意識,他曾無數(shù)次在不同場合與后妃、諸皇子、百官等強調(diào)外戚干政的危害性。洪武九年,在與大臣討論歷史上女寵、 外戚、 權(quán)臣等的危害時,朱元璋就說道:“朕觀古往,深用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于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于私愛,惟賢是用,茍于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明太祖實錄》),從這段記載可見朱元璋早早就對防范外戚之禍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基于此,朱元璋主張用“立綱陳紀,首嚴內(nèi)教”的方法來防范外戚干政問題。
1.立綱陳紀。朱元璋登基之初就下詔“造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于宮中,其牌用鐵,飾字以金”(《典故紀聞》),他讓工部打造了一塊紅牌,紅牌上面鐫刻著告誡后宮妃子不得干政的鐵律,然后懸掛于宮門之上,以此告誡后世妃子不得干政。同時朱元璋立下祖訓,要求后代子嗣對于后妃一定要嚴加管教,不得違背“后宮不得干政”的祖制。
后宮不得干政
2.首嚴內(nèi)教。為了教化后宮妃嬪,讓她們明白要恪守婦道,不得干預政治,所以在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就讓儒臣朱升修纂《女誡》,他對朱升這樣說道:“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于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nèi)出,鮮有不為禍。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所惑。卿等其篡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后世子孫知所持守”(《國朝典匯》),顯然朱元璋修纂《女誡》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使后世子孫知所持守”,利用《女誡》來強化妃子的教育,讓她們明白做賢妃的好處,從而斷絕她們想要擅權(quán)的念頭。
而后朱棣時期,對于后妃的管理更甚于朱元璋時期,最顯著的一點就是朱棣讓解縉編撰《古今列女傳》這本教導女子要三從四德的書籍,然后頒布全國,借此用禮法來約束后世后妃的行為。如此,明朝皇帝在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的教導下,他們對于后妃的管理向來都是慎之又慎,嚴之又嚴,即使他們?nèi)绾蔚膶櫺庞谀硞€妃子,對于她和她母族干政一事始終都是秉持著零容忍的態(tài)度。
《古今列女傳》內(nèi)容
如萬歷時期,神宗的寵妃鄭貴妃(“國本之爭”的主角之一福王朱常洵的生母)僅僅就是指派官員“力贊助之”,就引起了神宗“震怒,笞賓逐之南京,貴妃戰(zhàn)栗待罪,久而始釋。史居南十余年,始再召入”(《萬歷野獲編》),就因為鄭貴妃跟官員提出了一個要求,神宗就將其貶至南京,十余年后才被重新詔回。
再如崇禎時期,“上一日于宮中聞貴妃竊撫琴,疑之,問在家?guī)熣l,貴妃以母授對。次日即召其母入,與妃對彈,始釋然”(《三垣筆記》),就是某一天崇禎突然發(fā)現(xiàn)寵妃田氏在偷偷的彈琴,所以就問道這是跟誰學的?(崇禎懷疑她跟官員私自交往),田氏回答說是跟母親學的,崇禎不信,第二天就讓她的母親進宮,讓她們對彈,對彈之后崇禎才相信。
鄭貴妃劇照
從以上的事跡,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對后宮的妃子是十分提防的,他們絕對不允許后宮妃子參與到朝堂之事中,一旦發(fā)現(xiàn),無論是誰都會被嚴懲。如此隨著明后宮的妃子被嚴禁干預政事,作為依靠妃子才能勢大的外戚自然也就失去了干政的實力。
二、后妃多是“賢德淑惠”之人
外戚能夠干政,除了皇帝年幼外,最主要的是因為后妃的存在,后妃若想干政,必借自己母家的勢力,而后妃一旦勢大,母家的勢力也就會跟著強大起來,所以要想杜絕外戚干政,就得先杜絕后妃干政。
而不可否認的是,明朝能夠完全杜絕外戚干政的情況,除了有皇帝自己的原因,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得益明朝的后妃,尤以一國之母的皇后,因她們多是“賢德淑惠”之人,所以多數(shù)都能以身作則,不僅不主動干涉朝政,甚至還會帶頭抑制母家勢力的崛起。
明朝賢后-馬皇后畫像
如朱元璋的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冊封馬皇后的母家時,馬皇后都會拒絕,并說道“國家官爵,當與賢能之士。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且聞前世外戚之家,多驕淫奢縱,不守法度,有致覆敗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賜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寵致敗,非妾之所愿也。”(《明通鑒》)。再如朱棣的徐皇后,她不僅屢次以“非妾之意”拒絕朱棣對于母家的冊封,還特意編著《內(nèi)訓》流傳于后宮,告誡后妃一定要賢良淑德,不要干政朝政。直到臨終時,徐皇后依舊不忘告誡朱棣一定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清人注疏十三經(jīng)》)。
明朝賢后-徐皇后畫像
此外,對于本可名正言順垂簾聽政的時候,明朝的后妃大多也一概拒絕,如明英宗時期,因英宗登基時年僅9歲,所以就有大臣提出讓英宗的母親張?zhí)蟠购熉犝纱藭r還沒等到眾臣的反對,張皇后就自己站出來說到“毋壞祖宗法”,然后嚴詞拒絕。之后張皇后也并沒有讓自己的母家出來掌權(quán),而是讓素有賢名的“三楊”去執(zhí)掌朝政。
所以不得不說,明朝能夠在完全意義上杜絕外戚干政的問題,這其中是絕對少不了后宮中那些母儀天下的皇后、太后們的以身作則的,她們在其中的作用絕對是不可小覷的。
三楊輔政
當然,明朝之所以能出那么多的賢后,很大原因是因為儒家的倫理綱常在明朝的盛行,及朱元璋、朱棣時期所編撰的教導女子要“三從四德”的書籍,如《列女傳》、《女訓》、《閨范圖說》等的全國推行,所以此時明朝的女子大多只知道“婦人有三從之義,而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清人注疏十三經(jīng)》)。如此進入宮中的女子也就多只知道相夫教子,對于權(quán)力一事自然也就不熱衷,再者她們經(jīng)過明朝百年的“洗腦式”的教導,她們掌控政權(quán)的能力必然是比不上漢唐的那些干政的女子的,而后妃沒有能力去掌控政局,也就意味著外戚失去了專權(quán)的機會。
四、士大夫們的存在。
眾所周知明朝的士大夫們是最不怕皇帝的,為了一件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他們可以以死抗爭,直到皇帝答應他們的請求。如此以來,這么一群不怕死,不怕皇帝的士大夫們,自然就成為了外戚專權(quán)最大的阻礙。在當時一旦明朝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苗頭,皇帝都不用出手,那些士大夫們就會搶先出手滅了這個苗頭。
明朝士大夫
如神宗時期的“國本之爭”,表面上來看這是百官與皇帝之間的爭斗,但實質(zhì)上確是百官與鄭氏外戚之間的斗爭,此時鄭貴妃妄圖將朱常洵扶上太子之位,然后趁機讓鄭氏掌控明朝朝政大權(quán)。可此時百官卻早已看透他們的心思,他們據(jù)理力爭,尤其是言官更是以死抗爭。
“予則以諸臣力爭,故久而克定也。方鄭妃盛年,神宗固嘗許以立愛矣。而言者紛紜,格不得發(fā)。始則譴諍臣以快宮闈,終亦未必不援朝論以謝嬖幸。始則欲以神器之重酬晏私之愛,究亦不能以房闥之昵廢天下之公。”(《明史紀事本末》) ,如此最終在百官的以死抗爭下,鄭氏欲圖干預朝政的計劃被徹底擊碎。
再如光宗時期的“移宮案”。《明史》載:“光宗崩,李選侍據(jù)乾清宮,迫皇長子封皇后。”,當時光宗朱常洛駕崩,朱由校登基,可是此時朱常洛的妃子李選侍居然扣押朱由校,霸占乾清宮,并還威脅朱由校要立她為皇后,同時又讓朝臣必須將所有奏章交由自己過目。
移宮案
這下可好,李選侍這般欲圖干政的做法立刻就引起了百官們的劇烈反彈,如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重臣都紛紛上疏力爭。
如左光斗上疏:“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尊居正宮,而殿下乃退處慈慶,不得守幾筵,行大禮,名分謂何?……及今不早斷決,將借撫養(yǎng)之名,行專制之實。武氏之禍再見于今,將來有不忍言者。”(《明史.左光斗傳》)。再如楊漣亦言:“臣寧使今日忤選侍,無寧使移宮不速,不幸而成女后獨攬文書,稱制垂簾之事。”(《明史.楊漣傳》)。最后在這些重臣的群起而攻下,李選侍什么也沒有得到,只得灰溜溜的退出乾清宮,放了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畫像
從以上的事跡可以看出明朝的士大夫們對于外戚干政的事情是很抵觸的,也是很痛恨了。他們不會允許外戚去破壞明朝的根基,只要出現(xiàn)一點外戚干政的苗頭,他們就會立刻將其打壓下去,即使是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如此明朝數(shù)次可能導致外戚干政的問題就都因士大夫們的存在而得到無情的壓制。
五、嚴格的選妃制度和管理制度。
明開國時,鑒于前朝后宮、外戚干政的問題,朱元璋就對后宮進行了嚴格的管控。洪武三年,朱元璋就規(guī)定:“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fā)事不得預焉”(《典故紀聞.卷二》),就是即使如同一國之母的皇后,她也只能是掌控后宮之事,一旦出了后宮,就算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她也無權(quán)管轄。
此后,朱元璋又規(guī)定內(nèi)宮中一切用度“皆自尚宮取旨,牒內(nèi)使監(jiān)覆奏,移部臣取給焉”(《明史.后妃傳》),如果違反這一規(guī)定,則就“若尚宮不及奏,內(nèi)使監(jiān)不覆奏,而輒領(lǐng)于部者,論死”,就是妃嬪的一切用度都需要經(jīng)過尚宮和內(nèi)使監(jiān)的同意,如果不同意就領(lǐng)取,或者是從外廷中獲取,則以死罪論處,而即使是一國之母的皇后也亦是如此,“飭宮闈之禁,皇后所需供應,必關(guān)奏后領(lǐng),違者死”(《罪惟錄》)。
明朝后宮
此外,朱元璋還規(guī)定妃子不得與外界來往私信,不然“或以私書出外,罪如之”,就算一旦發(fā)現(xiàn)有私信從宮中出去,則按死罪論處。如此,就是在朱元璋所規(guī)定的這般嚴格而又殘酷的管理制度下,后宮與外廷的聯(lián)系幾乎被徹底切斷,如此也就斷絕了后宮妃子想利用母家外戚來達到干政的目的。
在嚴格的后妃管理制度下,明朝獨特的選妃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戚干政問題的出現(xiàn)。在選妃制度上,明朝有著屬于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方法,即推行從民間選妃的“選秀制度”,同時禁止禁止皇室子孫與大臣聯(lián)姻。明時,除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因政治需要,為籠絡功臣實施過政治聯(lián)姻,之后的時期,明朝就從未實施過政治聯(lián)姻,如趙翼所言明初期之后“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間”(《廿二史札記》),也就是多數(shù)的妃子都來自于民間平民家庭。
明朝妃子
當代史學界王偉凱曾言“明代后妃自仁宗張皇后始,已無來自勛貴之家的閨秀”。自仁宗皇帝后,明朝的皇后皆無勛貴出生,全部來自于民間,在這之后身份最尊貴的就是明英宗錢皇后,她的父親錢貴是正三品的都指揮僉事,其余的如明武宗夏皇后,明孝宗張皇后皆出身于尋常百姓之家,而明熹宗張皇后,明思宗周皇后更是出生于‘家貧甚’的人家。
如此在明朝這般只選平民人家為妃,而不選勛貴人家為妃的措施下,外戚干政問題得到了很大的遏制,正如趙翼所說“來自民間,則習見閭閻生計,可以佐人君節(jié)儉之治。若必出于勛舊,則勛而兼戚,戚而兼勛,王氏禍漢,賈氏禍晉,可為前鑒”(《廿二史札記》),來自民間的妃子因教育的問題,因出生的問題,所以導致她們沒有深遠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她們大多數(shù)都只知老老實實的相夫教子,節(jié)儉持家。再加上來自于民間,她們母家勢力肯定不強,如此在后妃沒有掌權(quán)的欲望下,及母家又沒有背景的情況下,外戚掌權(quán)著實難以實行。
明英宗皇后錢皇后劇照
此外,明朝為了徹底杜絕外戚干政問題,對于外戚,明朝皇帝只會是“后父初秩,不過指揮,侯伯保傅以漸而進” ,就是不會給予外戚實權(quán),只會是封他們?nèi)缤簦蛱怠⑻5冗@樣毫無實權(quán)的虛職。如此一個毫無實權(quán)的外戚,他又有什么權(quán)力去掌控朝政呢?同時,為了防止外戚禍國殃民,即使他們沒實權(quán),明朝也是對外戚實行更為嚴格的管控,朱棣時期就定“戚畹最當守法,否則罪倍常人”,就是外戚犯法罪加一等。
六、獨特的政治運行模式和科舉任官。
古外今來,外戚干政主要依靠三種形式:一是先控制宮中內(nèi)朝,借此影響皇帝的重大決策,然后再借助內(nèi)朝的勢力去控制外朝,從而達到專權(quán)的目的,如漢昭帝時期的霍光,他就是先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控制住內(nèi)朝,然后再控制外朝,借此掌權(quán)攝政,權(quán)傾朝野的。二是直接出任外朝要職,如三公九卿等職,然后借以輔佐帝王的名義行干政之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他就是以丞相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是擔任掌控重兵的官職,然后利用兵權(quán)來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如東漢末年何進,他就是以總鎮(zhèn)京師大軍的大將軍身份來行專權(quán)之事的。
西漢初呂氏專權(quán)
但是以上三種形式在明朝幾乎沒有任何的生存空間,先不說明朝皇帝對于外戚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幾乎是不會讓外戚擔任要職的,就單單是明朝獨特的政治運行模式(皇帝—宦官—內(nèi)閣)就已然能徹底杜絕外戚掌權(quán)的可能性。
首先在明朝要想掌控大權(quán),就必須要入內(nèi)閣,如果進不了內(nèi)閣,你就別想?yún)⑴c到最高的決策層中,所以如果外戚要想有掌權(quán)的機會,他就必須要先進內(nèi)閣,可是在明朝,內(nèi)閣成員大多都是從翰林院詞臣中選拔而出,而翰林院的詞臣又大多都是從庶吉士選拔出來的,而要想成為庶吉士,你就必須要考中進士,且還得足夠優(yōu)秀。
也就是說要想成為內(nèi)閣成員,必須經(jīng)科舉考試-庶吉士-翰林院這三道關(guān)卡,然后你才有機會成為內(nèi)閣成員,事實上這就足夠?qū)⒚鞒耐馄萑拷o擋在權(quán)力的外面了,要知道,明朝的妃子大多都來自于民間貧寒之家,而一般窮人家是供不起讀書人,所以能通過科舉考試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想想連考中進士都微乎其微,你就更別說被選拔為進士中最優(yōu)秀的“庶吉士”,乃至是最優(yōu)秀的詞臣了。
明朝政治架構(gòu)圖
再者即使是外戚運氣出其的好,祖宗十八代的運氣都給他了,讓他進入內(nèi)閣了,我們也別忘記了明朝的內(nèi)閣只有建議權(quán),批紅的權(quán)力可是在太監(jiān)的手里,決策權(quán)更是在皇帝的手里,所以即使你入內(nèi)閣了,外戚要想專權(quán),那機會也是渺茫的,因為你壓根過不了皇帝那關(guān)。
七、后妃殉葬制度的建立。
“殉葬”制度就是皇帝死后讓活著的妃嬪也一起跟他進入陵墓陪葬的制度,簡單的說就是陪著一起死。《勝朝彤史拾遺記》載:“初太祖……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唯宮人十數(shù)人。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張鳳……十一人由錦衣衛(wèi)所試百戶散騎舍人、帶刀舍人進為本所千百戶,其官皆世襲,以諸人皆西宮殉葬宮人父兄,世所稱朝天女戶者也。成祖……十六妃葬長陵,中有殉者。仁宗殉五妃,其余三妃以年終別葬金山。宣宗殉十妃。嗣后皆無殉,自英宗始。唯景泰帝尚以唐妃殉,則天順元年事在遺詔前。”。
明的“殉葬”制度始于朱元璋,終于朱祁鎮(zhèn)。其雖未能貫之明朝276年的時間,但是從洪武至景泰年間這長達九十余年的時間里還是被明朝皇帝所堅持,直至天順八年(1464)正月,英宗遺詔罷除宮妃殉葬,之后的皇帝才放棄這一野蠻而又殘忍的“殉葬”制度。
當然這一制度雖然很殘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實行的“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明朝解決了外戚干政的問題。
明朝殉葬制度
事實證明,縱觀明朝出現(xiàn)的所有外戚干政的苗頭,如萬歷時期的鄭貴妃、光宗時期的李選侍,她們均是出現(xiàn)在殉葬制度被廢除之后的,從這點可以看出朱元璋實施的“殉葬”制度的確是有遏制外戚干政的效果。想來也是,外戚能夠干政很大程度源于妃子的支持,如果沒有妃子,外戚自然也就失去了干政的借口。
如此,就是在以上種種原因的促成下,明朝的外戚變得是無比的孱弱,在皇帝、妃子、百官聯(lián)合的壓制下,在嚴格的選妃制度,及外戚管理制度的鉗制下,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干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