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構造研究的重要性其實和建筑方案的構思一樣非常重要,國內建筑不乏好的構思,但完成度方面相對較弱,構造的研究方法偏于技術性,這也是建筑設計的重要一環。防水不利一直是南方建筑的詬病,江南地區春夏的雨季,小雨淅淅瀝瀝,大雨說來就來,新老建筑都被迫侵淫在江南水鄉特有的潮濕中,沒帶傘的人們匆匆地在雨中行進,還要時刻警惕其翹的行道磚、屋檐水,汽車開過濺起的水花也會濺你一身,此時的水成了人們活動的障礙。馬路時不時出現幾個大坑,老房子的班駁的墻面苔蘚更加鮮嫩,新房子的屋頂也不能幸免。此刻,我們都盼望著秋高氣爽的季節早點到來。
在江南沿海地區,幾乎每幢房子都有漏水的問題。平屋頂、坡屋頂、外墻面、衛生間,各個遇水的節點弄不好都會出問題,有的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究其原因,建筑的節點設計就可能有隱患,再加上普遍施工的粗糙,使得建筑的漏水、滲水成為常態。
如何避免這些麻煩事呢?首先建設環節的設計和施工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設計方能做的是研究建筑防水的設計技巧。
水的基本性能:水往低處走,但是遇到毛細孔或者是風力的作用,水也會橫向甚至往上走。水是公平的,如果你的設計引導水去該去的地方,就不會漏水,如果你忽視它,水會成為你的夢魘。
屋頂是建筑中最辛苦的部分,日曬雨淋,風也最大,日夜的溫差都集中在這里,屋頂已經靠近屋頂的山墻很容易開裂。
本文我們分析了現在坡屋頂、平屋頂、墻面等處的漏水原因,就如何更好地做建筑防水設計談了一些改進的技巧。
第一部分 坡屋頂
建筑的大坡屋頂,經常被提到是中國的特色,我倒不這么認為,古代的其它地方的建筑也是坡屋頂,無非是因為當時沒有好的防水材料,防雨必須是坡屋頂。現代的建筑經常是要利用平屋頂做上人,坡屋頂多費建筑材料,經常不采用也就很自然了。
坡屋頂一度被認為可以有效防水,90年代的多層住宅基本采用坡屋頂,在改造早期的平屋頂建筑也會加一個坡屋頂。但實際使用下來,不漏雨的坡屋頂卻很難找!這是為什么?我們看一下常用的坡屋頂構造:
順著施工的進程我們分析漏雨的原因:
題題題
1、坡屋頂的鋼筋砼的澆筑:由于澆筑層為斜向的,人工施工時混凝土無法有效震搗,結果是混凝土不夠密實,一旦表面有水,滲水的可能性很大。
2、卷材防水層,主要是SBS,SBS由于施工方法決定不是滿粘的,SBS有一個漏洞的話,水會在混凝土表面流動。常常遇上漏水后,甚至很難找到漏水點,維修很困難。
3、順水條的安裝用釘子固定,會釘穿卷材防水層,時間一長,釘子孔周邊的卷材難免漏水。
4、保溫層、找平層基本不起到防水的作用。
5、瓦片怎么會漏水?瓦片會碎、接縫不嚴,有的瓦片還有可能滑移,水就會趁虛而入;即便瓦片的產品質量很好、施工非常仔細,可一旦遇上狂風暴雨,一般的瓦片無法阻擋雨水的侵襲。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現在可以知道坡屋頂的漏水原因了:首先雨水在大風大雨天穿越最上面的瓦片,穿越保溫層,就來到卷材防水層,再通過釘子孔滲到卷材防水層和鋼筋砼之間的夾縫,在鋼筋砼結構層上面流動,遇上混凝土不密實處就滲水到室內,導致室內天花、墻面發霉,甚至滴水、下小雨。下大雨到水滲到室內,這個過程時間有的比較長,這也是有的房子昨天下雨,到今天才漏水的原因。
題題
坡屋頂防水的解決方案:
1、坡屋頂的現澆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可以考慮預制。
2、卷材防水層可以用自粘卷材,自粘卷材的特點是和基層全面緊密連接,卷材和基層沒有空隙,即使有破損點,也不至于漏水擴散,只有在卷材和混凝土層在一個點同時有破損時才可能滲水。
3、同樣道理,卷材防水層被順水條的釘子打穿的話,滲水的概率也不大。
4、在順水條施工后,上方釘一層熱阻隔膜,釘眼被上層的掛瓦條蓋住。熱阻隔膜很致密,同時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因為熱阻隔膜和順水條同方向,一旦有水,就順著坡度流走了,不會再到下一層。
5、古代的小青瓦層層相疊,很密實,這也是老房子防水也不錯的原因。而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水泥瓦在安裝后,之間的空隙比較大,在雨量較大,又有風力時就很容易漏水,瓦片當然可以經過實驗和精心設計,達到好的放雨效果,這同時對施工的要求也很高。
綜上分析,當前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自粘卷材和熱阻隔膜,造價不增加,又能達到比較好的防雨效果。
第二部分 平屋頂
平屋頂在找到防水卷材后就大量使用,優點是建造成本低,構造簡單。但由于一些構造處理不合理,這些建筑的漏水現象也很普遍。漏水的產生主要在檐溝處,也有出現在防水層被破壞的地方,這中間有設計不合理的因素。
90年代之前的建筑:平屋頂的構造基本是防水層在最上面,有的有保護層,有的沒有;下面是珍珠巖的保溫,屋面會有出氣孔。這些建筑的屋面因為防水層容易被廣告架等破壞,保溫層進水后膨脹,漏水就會產生。
現在新的建筑用倒置法,防水層在保溫層的下方,防水層保護比較好,出現漏水的可能性不大,漏水的主要部位是檐溝的排水不暢引起。
我們分析漏雨的原因:
題題題
1、為了外立面的效果,好多平屋頂建筑采用內檐溝,內檐溝會穿梁,一般就是預先埋直徑100套管,但施工時高度不會埋得很精確,使內檐溝容易積水,還有,落葉、塑料袋、積灰很容易堵住套管和落水口,引起積水,在薄弱點滲水、漏水,引發室內墻面、天花受潮發霉。
2、住宅的屋面平面形狀復雜,天溝利用陽臺等處,顯得不規則,建筑找坡難度加大,引起一些部位排水困難。
3、較小的天溝只有一個排水口,一旦堵住,容易引起滲水、漏水。
4、磚砌女兒墻部位受熱脹冷縮的影響最大,容易開裂,影響美觀,同時也使雨水從外墻滲入內墻。
5、大型建筑越來越多,比如體育館、廠房等鋼結構屋面,其排水的特點是水流長度大,匯水面積大,大雨時相當于有洪峰,如果大屋面也是采用150平米一根落水管的話,往往會排水不及,雨水從天溝溢出,經常有體育館漏水,重新換木地板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我們的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漏水,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可能積水點。沒有積水點,即使施工有點缺陷,滲水、漏水的概率也會非常小。
題題
平屋頂防水的具體解決方案:
1、平屋頂的天溝盡量用外檐溝,不會有梁的阻隔,排水會流暢很多,積水也不容易產生,漏水的概率就低了。覺得外檐溝不好看,可以在方案階段就把柱子往里退,外墻是出挑的,到時候屋頂的檐溝用板挑,檐溝中間也就沒有梁了。不得不做內天溝的話,可以將內天溝做得寬一點,穿梁處用兩根套管,減少被堵的概率。
2、住宅的屋面的建筑找坡線可以當作坡屋頂做,只不過坡度小一些而已,不能留有積水點。不做準的話,后患很大,施工方更不會找到好方法,以后維修都很困難。
3、較小的天溝可以只設一個排水口,但要在排水口輔以溢水口,下大雨看到溢水口有水溢出,維修人員也可以及時疏通排水口。
4、女兒墻部位最好用現澆鋼筋混凝土,這樣和梁結合在致密的整體,不易開裂。
5、大型彩鋼板屋面,簡易的釘子固定做法容易在釘子口漏水。兩塊彩鋼板之間用機械咬接的方法更好一些,避免暴露在外的釘子口。縱坡比較長的彩鋼板屋面,排水坡度也應該相應加大。天溝的做法也很關鍵,斷面設計得盡量大些,同樣也需要家溢水口。最好用混凝土天溝,因為鋼天溝斷面較小,大雨時容易溢水,還有容易銹蝕、室內結露的缺點。大屋面的落水管可以選用虹吸式,加快雨水的排放。
第三部分 上人屋面
現在的建筑體型設計越來越豐富,上人屋面、露臺、屋頂綠化很常見,這也給屋面的排水帶來很多難度。
上人屋面、露臺的排水溝布置要均勻,蓋板注意不要影響人的活動。鋪防腐木是不錯的做法,排水便捷,基層的做法就比較簡單。
屋頂綠化的構造是(自上而下):沙性種植土;粗沙;無紡布;卵石;防水層;結構層。結構層上的排水有出口水就可以了,不一定做排水溝,面層主要是排地表水,有必要做排水溝。
露天大臺階的防水也比較難辦。下面是房間的話,排水溝宜每個休息平臺布置,減少水流的長度,踏步的防水也要作好,表面的材料還要保證可靠連接又不能破壞防水層。
上人屋面遇到伸縮縫應特別注意,最好兩邊都做排水溝。
第四部分 地下室
當前的建筑地下室很普遍,地下室的防水有底板和側壁。
底板迎水面的防水做法有多種,普通卷材的做法是卷材先鋪好,再做底板和地梁的澆筑,問題就產生了,卷材和底板的混凝土連接不緊密,中間會有空隙,地下水壓比較大。一旦卷材有破損點,水就會在空隙中穿梭,在混凝土底板的薄弱處就可能滲水。而自粘卷材和膨潤土防水毯則可以避免普通卷材的漏洞。
地下室側壁的裂縫比較常見,側壁的防水變得更為重要,同樣的道理,比較理想的材料是自粘卷材和膨潤土防水毯。
地下室頂板種大樹的構造:地下室頂板覆土一般為1米,種大樹比較困難,比較簡單的做法是此處的地下室就不做了,圍繞樹池做地下室側壁,使樹根可以一直長到地下,有地氣,這樣再大的樹也能成活了。
通往地下室的坡道盡量加頂蓋,避免臺風、大雨天排水不及。
第五部分 外墻面
建筑外墻面是建筑重要的臉面,但我們身邊好多建筑的臉面卻很臟。這有設計不仔細的原因。
窗臺、女兒墻等容易積灰,下雨時灰塵就會順雨而下,我們看到好多窗臺、女兒墻不做處理的建筑的墻面在窗臺下方就會很臟。而我們看那些設計仔細的建筑都有小構造處理,不讓夾帶灰塵的雨水沖刷墻面,起到保護和美觀的效果。一個小的洞口都不要放過,小洞口可以用小金屬包裹。
雨水管現在普遍有PVC,常見的PVC管是白色,爬在外墻面很破壞立面效果,涂成外墻同色是一個辦法,設計成灰色也有不錯的效果。
面磚外墻經常漏水,由于大多面磚的收縮率和墻面不同,時間一長接縫就會開裂,導致雨水滲入,在面磚和墻面間的縫隙中穿行,在墻面薄弱處就會滲入室內,造成室內潮濕發霉,漏了后還很難找到漏水點。面磚在窗洞處切45度成直角,在此處勾縫更加困難,雨水滲入的幾率也更大,做個窗套可以有效避免滲水。
雨蓬一般做突出,但突出的做法在形式上比較突兀,雨水隨風打在臺階,防雨的效果比較差,凹于建筑之內,避雨的效果會好很多,建筑的整體感會強很多,空間感覺也會豐富。
相對復雜的玻璃幕墻、開放式石材幕墻,也很容易滲水,構造處理也要慎重。
風雨廊:在江浙一帶,沿街的建筑很有必要做風雨廊,步行道在建筑中間,可以使街道的感覺好很多,夏天遮日,雨天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