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地位確立: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將占有重要地位。未來,長江中游的“龍腰”地位進一步提升。
三大中心城市--領頭羊:2016年武漢、長沙、南昌在各自都市圈GDP占比
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一批現代化港口群、區域樞紐機場以及鐵路、公路交通干線,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體化交通網絡,在全國綜合交通網絡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就軌道交通來看,武漢都市圈城際交通便捷度較高,但三大區域間未形成跨區域聯絡線,城市群軌道便捷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武漢都市圈
2013-2016年,武咸、武黃、武岡、武孝等四條城際鐵路先后通車。咸寧、黃石、黃岡、孝感等城市與武漢市之間構建成“半小時鐵路圈”。未來,規劃武漢到仙桃、潛江、天門的城際鐵路,擴大武漢向西的輻射力和城市圈的影響力。
環長株潭都市圈
目前,長株潭城際鐵路已開通,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間形成“人”字形的快速、便捷的半小時通勤圈。未來規劃了“一豎兩橫加半圓”的城際線路,“一豎”是岳陽-長株潭-衡陽;“兩橫”分別是長沙-益陽-常德、湘潭-婁底;“半圓”是汨羅-益陽-婁底-衡陽。
環鄱陽湖都市圈
外溢效應較弱
仍處于單核發展階段,三大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規模遠高于周邊地區。2016年,武漢都市圈的核心武漢雖然房地產開發投資額遠超其他城市,但同比下降2.5個百分點。而南昌和長沙雖然規模不及武漢,但2016年開發投資額增速分別達到39%和25.8%,遠超城市圈內部其他城市。從商品房銷售額來看,武漢、長沙和南昌三大核心城市市場規模遠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在上行周期中,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
早在2009年,國務院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根據規劃,到2015年,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現在“十二五”(2011-2015)已經過去,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發展到底如何?
1、比政府財力:南昌增速最快
我們看一下六個城市政府一般預算收入,看一下城市財政能力。中部省會城市預算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太原是2014年數據:如圖所示,南昌的預算收入增長最快,但南昌的基數小。太原仍是增長最慢的城市,鄭州、武漢的增長強勁,而且兩者的基數也較大。不過整體來看,中部省會城市預算收入的增長速度是比較可觀的,超過了大連(只有16%),在一定程度可以認為中部地區經濟轉型成效初顯。
2、比國家定位:武漢定位最高
在國務院關于各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我們可以看到:
合肥是合肥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從以上可以看出,武漢是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其定位不言而喻,而且武漢是副省級城市。其次是鄭州,被賦予“重要的中心城市”職責,合肥、南昌、長沙三者相近,都是區域(長三角、長江中游)中心城市。太原有待國務院進一步批復。
3、比房價:南昌排名第四
南昌和其他兄弟省會城市比起來,各省會城市的房價都是處在怎樣的水平?
在上述省會城市房價的排名中,目前房價最高的是武漢,南昌位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