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江西南昌的一個偏僻鄉村,小時候跟隨父母到過幾次省城南昌,印象最深的路是八一大道和陽明路。
八一大道,顧名思義,與“八一起義”有關,以“八一”命名的地點在南昌太多,不作列舉。而陽明路為什么叫陽明路呢?大概是因為它比較寬敞又通往八一廣場、省政府等要地吧,所謂“陽關大道”,加上夜間總是燈火通明,所以叫“陽明路”并不稀奇。當時,我是這么想的。
上高中后,歷史老師告訴我們,南昌有“十大鄉賢路”,而陽明路的命名,正是是為了紀念史上一位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圣人:王陽明,原名王守仁。
不但南昌有陽明路、陽明公園,贛州也有陽明路,吉安也有陽明路,樟樹也有陽明路……除此之外,贛州還有王陽明落星亭、廬山還有王陽明記功碑……
大家知道,這位全能大圣創立了陽明學派,也稱“良知學”。在中國儒學史影響巨大,并影響東南亞(日本、韓國、新加坡),成為2000年來直追孔孟第一人,究竟他和江西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位王老先生的簡歷:
王守仁(1472—1529),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17歲那年奉長輩之媒約到南昌與江西布政司參議的女兒結婚,后帶著妻兒回到浙江老家。
弘治進士,歷任刑、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受廷杖,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龍場這個驛站也成為他人生道路最重要的驛站,也是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驛站,因為有了后來的“龍場悟道”,即陽明心學的誕生。。
劉瑾奸黨被剪除后,升遷到廬陵任知縣。正德十一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康、贛州,先后鎮壓福建、江西農民起義,平定寧王叛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1592年卒于廣西回浙江老家的途中, 贛州大余縣。
可見,王陽明的一生,除了出生以外都和江西有著不解的情緣。
一、在南昌結婚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陽明按長輩們的約定到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參議(相當于現今的江西省副省長)諸養和的女兒。讓人意外的是,洞房花燭之夜居然茫然若失地走出了諸家,在南昌城街道上漫無目的地游蕩起來,不知不覺逛到了一個叫“鐵柱宮”的道觀(遺址在今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深夜這位不速之客在此遇上了個仙風道骨的無名道士,于是倆個人就“扯淡”了一個通宵。
直到次日清晨,王陽明突然“啊呀”一聲,他總算想起自己來南昌是結婚的,于是趕緊與道士告別,道士與他約好二十年后再相見。回到岳父家,正遇上大家心急如焚地尋找新郎,王陽明只好不停地道謙。他的岳父也顧不上問太多,怪罪也沒用了,能回來就好,趕緊把該辦的事補上吧。
婚后的生活主要以練習書法和學習儒家經典為主。次年的秋天,王陽明帶著老婆諸女士回到浙江老家,當然途中也沒閑著,在上饒也發生個有趣 之事(格竹子),格物致知嘛,在此不細說。
這段在南昌的經歷,在王陽明后來的講學中被常常提及,用以啟發弟子:“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由此可見,從那時起,心學便已經在年青的王陽明心中開始萌芽了。史學家普遍認為,江西學書對王陽明的經歷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是他治學所邁出的第一步。
二、仕途轉折在江西
被貶貴州龍場,是王陽明生平最大的政治挫折。劉瑾被鏟除后,任廬陵縣知事(相當于現今的吉安縣縣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
任廬陵縣知事成為王陽明人生和仕途的關鍵轉折點。之后,王陽明的政治生涯,基本順風順水,再也沒遇到較大的波折。
三、在江西平叛
1519年,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叛亂。叛亂的原因是因為他爺爺的爺爺(大概)當年與燕王朱棣(永樂大帝)叛亂時約好要平分江山的,未果,于是世代記恨在心。寧王朱宸濠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
由于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雙方在南昌周邊地區交戰異常激烈,但王陽明憑借高超的軍事智慧思想,最終在樵舍地區(今新建縣樵舍鄉)一戰中,仿效赤壁之戰,火燒寧王連船,并擒獲寧王。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前后只用三十五天時間,王陽明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四、在江西傳授“心學”
現位于吉安青原山景區的陽明書院,是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擔任此地縣令時的開壇講學之地。那時,王陽明常在春秋兩季上青原山講良知之學,八方學者云集于此,使這里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講學中心,陽明書院也因此被譽為“東南鄒魯、西江杏壇”。
與“破山中賊”同時,王陽明在江西開始了“破心中賊”,即傳講“心學”的事業。他還將心學凝成四句話,即心學四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五、極力推廣“贛州話”
王陽明到贛州后,一直帶兵追剿農民起義軍,閑暇之余,門人薛侃、歐陽德、何廷仁、黃弘綱等,都在贛州講學和聚會。對《大學》的重新解讀與闡釋,是王陽明創構心學思想的基礎。其《大學古本旁釋》和《大學問》,充分表現了他的基本思想。王陽明《大學》闡釋的心學化,挑戰了朱子的權威,一方面引起了激烈的批評,另一方面也推進了思想解放。
贛南屬客家地域,這里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客家人,并講客家方言。而贛州市區的20多萬人口,卻操北方方言,甚至于一河之隔的水東、水西和水南,也操不同的方言。大多數語言研究者認為,贛州話的形成和推廣系王陽明所為。
六、在江西病逝
廣東廣要平亂之后,王陽明肺病加重,于1529年元月9日,王守仁在歸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大庾縣(今贛州大余縣)。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去世后被謚文成,后又追封為新建侯,萬歷十二年從祀于孔廟。
在今贛州市大余縣青龍鎮赤江村章江河畔,座落著一個“王陽明落星亭”,因王陽明在此地去世,后人為紀念他特別修建了此亭。
(2019-10-26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