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南昌味道民俗公號 帶您走進民俗大街小巷
民俗民風丨民俗非遺丨民俗傳承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以鐵柱萬壽宮、南昌總商會舊址、廣潤門城樓、清真寺、羅英故居等118棟晚清贛派民居風格的歷史風貌建筑群、老街老巷為物質載體,融合現代商業理念重現千年商街繁華。是集時尚購物、餐飲娛樂、社交休閑、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特色商業街區。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已開街,街區的過去已被歲月抹去,有的留在記憶中,有的已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作為街區的首席文化顧問,有必要對街區的文化現象進行梳理,以便更好的幫助廣大客人到此一游。
一水之流而萬脈,一木之茂而千條。擁有2200多年歷史文化的豫章大地,從不缺少蕩氣回腸的故事。
在浩瀚的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次又一次移民潮。在明朝時期,長江流域的東西人口遷移十分頻繁,“江西填湖廣”,正是我國歷史上重大移民運動之一。
當年從贛鄱家鄉出發的先民們,告別故土遷入兩湖,改變了當地方言、飲食習慣,也直接促進了萬壽宮文化在全國的推廣,影響極為深遠。如今,讓我們追問鄉愁,向歷史深處探尋祖輩們在那些動蕩年代里的苦盡甘來,重溫波瀾壯闊的移民史詩。
江西向湖南、湖北地區移民始于唐代,結束于清朝中期,其中以元末明初的遷移最為壯觀。《明史·地理志》載,洪武二十六年、弘治四年、萬歷六年,江西人口數分別為898.2萬人次、654.9萬人次、585.9萬人次,而同期湖廣的人口數分別為470.2萬人次、378.1萬人次、439.8萬人次。這些數據清晰地反映出當時兩地的人口數量差異,也為江西人口遷入湖廣地區奠定了基礎。
據江西省中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梅聯華介紹,江西移民潮從元末明初的“填湖廣”一直持續到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貫穿整個明清時期。明朝洪武年間,朝廷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原則,強制將人口從人多地少的江西遷往地曠人稀的湖南、湖北地區。
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樂年間。據數據統計,明代遷入湖廣的江西人口占歷代江西遷入湖廣人口的63%以上,主要為江西北部和中部的居民,特別以贛江中下游和鄱陽湖東部平原地區遷出的居民最多,占總移民數的78.7%。湖南、湖北和云、貴、川地區是江西移民聚集的重點地域,那里至今仍有眾多江西移民后裔。
明末清初,四川德陽地區戰事頻繁,康熙十六年戰爭結束后,這些地方人口殆盡,一片荒蕪,于是,清廷迫使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至今,江西街、江西橋等在巴蜀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有史學專家推論:“湖廣填四川,很大程度上是江西填四川”。
移民史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稱“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 瓦屑壩位于鄱陽縣城西十公里的蓮湖鄉,這里曾是古代鄱陽湖地區的水運交通樞紐,也是明朝初年,江西向湖北、安徽方向移民的最后集中地點。
日久年深,與故鄉失去聯系的移民漸漸忘記了祖籍的具體地點,便將瓦屑壩作為記憶中的故鄉代代相傳。據復旦大學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曹樹基考證,在明朝,南方的兩個主要移民點均在江西境內,除了俚語中提到的鄱陽瓦屑壩,還有一個是南昌城里的瓦子角。
梅聯華介紹,南昌瓦子角和筷子巷是方志和家譜中所見最多的移民集散地之一,二者相距不到500米。民間相傳,鄉下移民從瓦屑壩集中出發,城里移民則從瓦子角和筷子巷出發,因為瓦子角、筷子巷靠近萬壽宮,是當年南昌城的繁榮之處。
明代江西移民“填”湖廣
“江西填湖廣”的移民運動給長江流域帶來了深刻影響,并涉及經濟、社會、民俗、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進一步促進了明代中后期湖廣地區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
大批移民的到來,為湖廣地區增加了開墾人口和勞動力,進一步促進了湖廣農業。發展至明朝天順年間,民間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除了進行農業開墾,江西移民中還有不少從商者。浙江文人張翰曾云:(江西人)多設智巧,挾技藝以經營四方,至老死不歸。
這些江西商人遷入湖廣后,通過鄂贛邊界的水陸通道,主要從事鹽、米、木材、藥材、棉布、苧麻、瓷器和當鋪等交易與經營。興盛的商貿活動,不僅為江西移民積累了財富,同時,還加強了與外界的經濟來往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江右商幫”的興起。“江右商幫”稱雄于明清,與晉商、徽商并稱我國明清時期的三大商幫。明清時期的湖廣地區,甚至還有“無贛商不成市”的說法。
梅聯華介紹,江西人到湖北做生意,猶如“跨門過庭”,著名作家沈從文也說:“(江西人)一把包袱一把傘,走去湖南當老板。”江西商人以“小買賣而至大開張”的開拓精神,為湖南、湖北帶去了商業意識,促進了當地市場的形成。在20世紀40年代,長沙人口不過幾十萬,贛人卻在這里為自己的子弟創辦了豫章、廬陵、昭武等五所私立小學,而在臨近湘江的“坡子街”,即當時長沙最有名的金融街上,不少錢莊和批發商行的老板都是贛人。
長沙有句諺語:萬壽宮的銅罐——里打外敲,側面反映了江西商人遇事格外精明的性格。在漢口,人稱六大行業的鹽、米、木材、藥材、布和當鋪,都有贛人經營。尤其是漢口的藥材業,幾乎被江西商人壟斷。此外,在湖北的洪江、鄖陽、鐘祥、天門也聚居著大量的江西商人。
而在湖南鳳凰古城,當地有民諺稱,鳳凰有“兩多”:苗民的頂子多(因為打太平軍而得到的軍功)、西商的銀子多(西商即江西商人)。江西商人最為活躍的地區是兩湖,其次為云、貴、川。明代萬歷時期大學者王士性經過調查后說:“滇云地曠人稀,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
“江右商幫”天下聞名
移民文化影響深遠
艱辛的移民歷程使移民們的宗族觀念更加深入,這讓他們將不同地域文化帶入湖廣的同時,更加深化了儒家傳統宗法血緣文化,以致湖廣地區的宗族思想、家族倫理等儒家思想格外被當地人所尊重和推崇。
許多移民世代不忘祖籍,四川省三臺縣獅王鄉的諶氏家族是“江西——湖廣型移民”的典型。諶氏家族祖居江西南昌,是一個龍燈世家。在“江西填湖廣”的高潮時期,諶氏家族遷至湖南安化,清朝初期,又從湖南來到四川。
諶氏子孫會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按老家習俗組龍燈會,挨戶拜年,熱鬧非凡。清道光年間,諶氏子孫出資建造了龍王廟,在各支系諶氏子孫家中的神龕上,仍寫有“南昌遺范”等字樣,歷經數百年,諶氏子孫仍然不忘祖籍源流。
大量江西移民的遷入,對湖廣、四川的地名、風俗等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如今的四川和重慶,很多街巷、村鎮都是以“江西”及其相關寓意命名。比如,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有一個江西街鄉,該鄉的得名,與明、清兩朝江西籍人士遷居于此密切相關。此外,湖南、四川、江西人都愛吃辣椒,有專家推測,這不僅與氣候有關,還可能與“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有關。
備受四川人喜愛的豆豉是江西歷史悠久的土特產,由江西泰和移民帶入四川。江西泰和移民邱氏在潼川城南門外開設的豆豉點已歷經300余年風雨,仍長盛不衰。另外,桃酥也是四川人非常喜歡的風味食品,在成都的甜品桃酥中,以“江西宮廷桃酥”最有特色,最受當地人喜愛。
“畝金有沃土,山中豈樂鄉。所幸宜五種,食不止稻粱。”江西移民的大量遷入不僅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方言、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所影響。以“解手”一詞為例,民間傳說,在明朝初期的江西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會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時才將移民的手解開,因此,多地方言中,都有將上廁所稱為“解手”的說法。
萬壽宮彰顯江西移民文化
遷徙各地的江西移民,只要具備條件,都會不約而同做一件事——建造萬壽宮。萬壽宮是江西移民的標志。“親不親,故鄉人”,萬壽宮成為了凝聚江西移民和商人的紐帶,萬壽宮文化也成為了江西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旗幟。
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曾有1000余座萬壽宮分布在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江西移民建立的萬壽宮。江西移民和商人建造的萬壽宮,除了祭祀許真君外,還是全省同鄉互幫互助、共圖生存發展的會館。
會館文化是萬壽宮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會館擔負著相同的使命與責任。一座座矗立的萬壽宮,反映了江西移民和商人在當地的實力,其背后講述著江西移民和商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抱團闖蕩的精彩故事。梅聯華說:“從這個角度來看,萬壽宮見證了江西移民和商人尋求生存與發展空間的艱難歷程。”
“將萬壽宮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是持續五百余年的江西移民大潮以及在其中涌現出來的江右商幫。在這期間,江西移民和商幫又賦予了萬壽宮全新的內涵和價值。
”梅聯華介紹,明朝以來,京都及各省省會幾乎都建有萬壽宮,其附屬或另建的江西會館更是星羅棋布。在湘西的鳳凰古城,聲名遠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和陪襯建筑遐昌閣已成為當地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重慶市江津區油溪鎮有一條江西街,清朝康熙年間,江西籍鹽商在此地捐資修建萬壽宮,于是以其祖籍地命名所在街道。
明清時期,萬壽宮由江西走向全國甚至海外,遍布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成為江西著名的文化符號。萬壽宮也成為外遷贛人心系鄉梓的精神寄托,聯誼鄉情、攜手發展的認同平臺。江西人的親情、鄉情藉由萬壽宮得以紐結強化,江西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氣節精神通過萬壽宮而得到凝練和升華,由此形成的萬壽宮文化,更成為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江西文化表征。
來源:南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