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田與場
孫祿堂:“拳中內勁,是通過順中用逆,將周身散亂之氣收歸丹田,漸漸積蓄而成。”
最近感受到丹田,以前的“小球”,可能是丹田的前身,當時并沒有意識到。
丹田可以更好控制四肢,從而解放身體,也解放了腦,身形更整,便于場體合一,體現到:
1. 改變受力結構 通常運動是稍節松懈,根節緊張。丹田起作用后正相反,稍節不丟,根節不緊。
2. 自然達到身形要求 頂頭懸、坐胯、收胯根。
3. 改變下肢支撐力方向 也是檢驗丹田是否起作用的檢驗標準(通常雙腿支撐力是向上的,做對后是向下的)。
4. 與“意、勢”合一
5. 丹田合胯繼而管理全身優于大腦直接管理 丹田代表全身合于自然要比全身直接合于自然更容易。有場也更容易體驗到丹田的作用,相輔相成。
6. 形正加心靜更利于“無形”
二、丹田與身體
遇力局部緊張是習慣,不受大腦控制自然形成,意、氣、勁力聚集在一起靜止不動,形成了“滯點” 。
丹田內吸手心腳心,外撐四肢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1. 意在丹田,而不在受力點,避免了雙重。
2. 丹田-手心腳心通路的建立,避免了局部僵滯。
道理雖明但勁難找,早就知道丹田吸手心腳心,但一直沒有上身。原因是吸與不吸沒有區別。大概是現在身體比以前氣順通透,吸與不吸有了差別,身體有了流動感,內側的收與外側的放同時存在,體驗到中、體驗到整體。雖然時有時無,但看到的方向。
一般都是通過調形練出筋勁,我是有了氣感后感覺到筋勁。
三、丹田與動作 2023-05-30
從靜態動作到位到對抗時仍能保持正確,表現為各個關節通暢不緊張,這是動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丹田的開合更利于動態下肢體不接力,受力不緊張。形如九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