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熱度還在蹭蹭上升!
行業一件新鮮大事,首家全國性PPP資產交易平臺上線了。
這個平臺是由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CPPPC)與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簡稱“天金所”)共建而成。目的是解決當前PPP項目面臨的社會資本準入門檻高、信息不對稱、資產流動性差、資金成本高、退出機制不健全、融資難、融資貴等等難題。
所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
可以說,天金所PPP交易平臺是PPP模式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之后,通過頂層設計對行業服務體系優化的一大探索。
鮮為人知的是,信托行業“排頭兵”中信信托也是天交所的股東之一,近兩年中信信托在PPP領域的探索成果更是領先業界。
中信信托參與PPP有哪些可供分享的經驗?通過信托百佬匯記者與中信信托相關業務人士的連線,希望提供對業界有用的訊息。
受訪人士包括:中信信托信托業務部副總經理劉美燕、中國國際經濟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勝春、中國國際經濟咨詢有限公司PPP事業部副總經理、財政部PPP入庫專家周勤教授和中信信托信托業務部高級經理馮語昕。
有關PPP的強烈需求
Q:首家全國PPP資產交易平臺有何作用?
A:首家全國PPP資產交易平臺將以新的業務模式,給PPP這個圈子里的項目帶來了更完善的運作機制,給各參與方帶來了更大的市場。現在關于PPP里的資本退出、資產的流轉交易、不同風險偏好者的投資路徑選擇等問題的解決方式都有強烈需求,平臺的出現正好實現了這些斷層的彌補和連接,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間尋找到支點,實現合作共贏。
Q:貴司目前主要采用“股+債”+“聯合體”模式,優勢是什么?
A:“股+債+聯合體”的模式事實上也是一個量體裁衣、各取所需的合作安排。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在集眾力、集眾智的同時各得其所,實現項目最優情況下的最佳組合。PPP模式需要資金、需要建設、需要運營,而術業有專攻,不同的機構參與者都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各有其優勢,“股+債”可以優化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從而解決PPP初期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金融機構+聯合體”也能真正匹配項目的全流程,最大化項目價值。在這樣的模式當中,不同的機構只要找準自己的發力點,就能更好的形成完整的合作鏈條。
探索PPP領域的信保合作
Q:就貴司經驗來看,哪些行業比較適合PPP,如何識別好的PPP項目?
A:關于這個問題,政策一早已經給了方向:投資規模較大、需求長期穩定、價格調整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類項目可以以PPP的模式進行。不同參與機構只是在這里面尋找適合自己的PPP項目。哪些項目是好項目?首先一定得是個真“PPP”項目、手續齊全的PPP項目,這種項目在參與的過程中風險較小,發展方向相對可控;其次這個項目是在頂層設計時盡可能周全的項目。這里的周全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項目前期的統籌規劃合理,另一方面是項目后續的發展路徑清晰。另外,一個好的PPP項目離不開共贏的目標,在互利互信基礎上的項目才能長遠。
Q:信托資金存在期限短、回報要求高等諸多不足之處,其參與PPP的優勢是啥?
A:信托很像一個魔方,智慧化的使用它就能呈現出很好的效果。信托本身頗具靈活性、可創新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結構化的設計解決現金流的錯配,可以通過通道橋梁的作用對接不同訴求的雙方從而實現合作……應用的關鍵就是在實踐中抓住需求,以信托長期積累的經驗,提供完善的金融解決方案。
Q: 保險資金的特點似乎更匹配PPP業務,中信信托是否考慮與保險機構合作?
A:險資在PPP領域的開閘一直備受關注。保監會在2016年7月3日發布修訂后的《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管理辦法》,釋放出在PPP市場中應用的信號。實際中也出現了險資在PPP領域試水的案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1號線中就出現了險資身影。中信信托也在積極尋求與險資的同業合作。信托的運用是綜合、靈活的,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式為險資提供保值增值的服務,利用信托的通道和專業理財等優勢,探索更多合作模式,開拓PPP領域的信保合作之路。
如何防范“明股實債”等風險?
Q:業界有一種說法,部分產業基金介入PPP項目公司名為股權、實為債權,可能由此帶來的地方政府隱性負債的增加。實際接觸中,這種情況是否存在,如何防范和解決?
A:“明股實債”的做法一直為政策明令禁止,卻也一直游走在實操的邊緣地帶。在極高的政策風險下這種做法依然存在,想要徹底解決它就要去探究為什么有這種鋌而走險。單從項目本身來講,還是歸根于“錢”的問題,如果不做隱性債務,錢應該從哪里來?事實上PPP為什么要把合作期限拉長,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通過運營去博未來的收益,有別于傳統的BT,PPP是想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挖掘項目更多的營利空間,如果這個項目的未來發展確實值得期待,那么前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金融工具解決“融資”與這種“營利”的錯配問題。所謂的“明股實債”也有做成真正股權的可能。進一步來說,從制度層面考慮,也需要各方對“明股實債”產生的潛在不利影響有更深刻的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眼前的解燃眉之急而導致以后的引火上身。
Q:近期,財政部辦公廳發文要求湖北省財政廳核查PPP項目“風險分配不當”的問題,實操中如何才能預防這類問題?
A:財政部近期的核查文件確實在業內引發了高度重視。預防PPP項目“風險分配不當”還是要追根溯源去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也能更好的解決如何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進行創新。樹立對PPP模式的正確認知事實上是非常關鍵的問題。雖然這個說起來很容易,到實操中很可能為了某種目的突破認知的紅線。如果單純的為了解決政府資金短缺而落實PPP,則很可能使PPP成了“披著羊皮的狼”,引發更大風險。所以所有參與方認知上的準確、合作共贏的信念,實質重于形式的審查標準,加上制度的保駕護航,才能更好的發揮PPP本身所倡導的作用。
如何看待PPP證券化?
Q:2月23日,證券業協會召開會議透露鼓勵PPP項目證券化,“即報即審,絕對優先”。另外首批“PPP證券化”項目已上報發改委。貴司看待PPP資產證券化的開啟?
A:PPP資產證券化是PPP領域的一場“全民運動”,政策的出臺回應了市場上的這種需求,而ABS也是PPP項目長期性發展的一個必需的出口。未來在這一領域,信托仍需要在做實現有領域的基礎上去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同時也期待在政策上賦予信托在相關領域更多的參與話語權。
Q:除了PPP資產證券化以外,PPP的大量推廣還面臨哪些因素掣肘,有哪些政策建議?
A:PPP這幾年的鋪天蓋地式來襲和循序漸進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持續加碼。縱觀政策的出臺,或者是在市場缺少規則、無所適從時出現給予引導,或者是在市場需求強烈、需要開渠時發布疏通路徑。所以從PPP大市場的角度,希望政策從宏觀層面具體到實操領域,對于實操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給予引導,跟進土地問題、產權交易問題、稅收問題等;從信托的角度,希望政策在相關領域也能為信托乃至整個金融機構的參與提供更多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