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年(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在清政府出兵幫助平叛的同時,日軍也趁機派兵干預,伺機挑起戰爭。當年七月,隨著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正式打響。
甲午海戰前的定遠艦
關于甲午戰爭的梗概,大家早已爛熟于心,自然無需多言。然而,在這場大戰的幕后,卻有一個令人玩味的細節:主戰的光緒帝于十月二十七日將李鴻章革職留任,摘去頂戴,而主和的慈禧太后則于三天后懲處了瑾、珍二妃。
光緒帝懲治李鴻章與慈禧太后處罰瑾、珍二妃,看上去純屬巧合,卻十分值得玩味。事實上,這兩起事件直接反映了以光緒為核心的帝黨和以慈禧為核心的后黨之間矛盾的升級,兩股勢力在戰、和問題上的分歧公然爆發。
自兩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政府意識到了近代海軍的重要性,因而在洋務運動中斥巨資籌辦了三支近代海軍艦隊,尤其以北洋水師的裝備最為精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初,清廷上下均信心十足,認為足以同日本抗衡,取得此戰的勝利。
北洋水師海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官兵合影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戰爭打響之后,清軍不僅在陸地戰場上節節敗退,而且北洋水師也未能取得預期戰果。這使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和派開始動搖,企圖再次走向求和、賠款、割地的老路,并請求列強從中調停。
主和派以慈禧太后為核心,聚集了世鐸、奕劻等滿清貴胄,同時暗中與李鴻章聯絡,命其酌情考慮議和之事。光緒帝已于1889年親政,雖然未能完全掌握軍政大權,卻也不甘全然聽從慈禧太后的擺布,特別是在甲午戰爭的態度上,始終主場力戰。
在清廷帝黨與后黨暗中較勁的同時,列強也不甘坐視日本迅速壯大,因而也搞起了“聯合促和”,并尤其以英國的表現最為積極。九月十五日,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向總理衙門提出愿意促成議和,但提出了附加條件。
總理衙門
此后,清廷召開會議商議,立刻爭得不可開交。孫毓汶、徐用儀力主接受英方建議和條件,應盡快與日方和談,而傾向主戰的翁同龢和李鴻藻,則怒斥孫、徐二人,并嘗試勸慈禧太后贊成與日決戰。
然而,此時慈禧太后一心忙于自己的壽辰慶典,對戰事漠不關心。關鍵時刻,帝后兩黨都想起用和拉攏恭親王奕?,企圖借助他來提升自己的影響。
奕?
十月初五,光緒頒布上諭設立督辦軍務處,命奕?督辦軍務,各路統兵大員均受奕?節制。光緒此舉可謂孤注一擲,他希望拉攏奕?來使之贊同主戰,從而與后黨抗衡。然而,令光緒大失所望的是,奕?上任后卻迅速倒向了主和派,與奕劻、孫毓汶等人會見了俄、英、法、美四國駐華公使,開始籌劃議和事宜。
光緒得知此事后大為惱怒,卻又無力挽回。不久,旅順再次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光緒再也隱忍不住,隨即于十月二十七日給在天津辦差的李鴻章發去電諭:
(李鴻章)救援不力,深堪痛恨。革職留任,并摘去頂戴,以示薄懲而觀后效。——《德宗實錄》
這份電諭的意圖很明顯,光緒帝想通過懲治傾向議和的李鴻章,來警示奕?、奕劻、孫毓汶等人,并向慈禧太后表明了自己主戰的態度。
李鴻章
不過,光緒帝的做法雖然表露了決心,卻未能撼動主和派。更令光緒沒想到的是,慈禧太后隨即便拿瑾、珍二妃開刀,于十月二十九日召開了廷樞會議,宣布了懲處瑾妃和珍妃的懿旨:
本朝家法嚴明,凡在宮闈,從不干預朝政,瑾妃、珍妃……乃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皇上深慮漸不可長,據實面陳。若不量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為夤緣蒙蔽之階,患有不可勝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以示薄懲而肅內政?!豆饩w朝東華續錄》
在慈禧懲治瑾妃和珍妃的懿旨中,稱兩妃“習尚浮華,屢有乞請”,卻未言及具體問題。說白了,慈禧的做法不過是在向光緒回擊。而且在懲治瑾、珍二妃時,還處死了珍妃手下的太監高萬枝。那么,慈禧還擊光緒,為何要拿瑾、珍二妃開刀呢?
珍妃
因為,在力主決戰的帝黨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那就是兩位妃子的堂兄志銳。志銳的父親是長敬,官至綏定知府,祖父為裕泰,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為封疆大吏。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志銳對光緒帝主戰的行為十分贊同,請求到熱河招募義勇,組織團練。
作為名臣之后,又是皇親貴胄,志銳的官職雖然不高,卻具有不小的影響力。所以,當光緒和慈禧在戰、和問題上爭得不可開交時,慈禧決定釜底抽薪,先打壓光緒身邊的瑾妃和珍妃,然后又對志銳明升暗降,命其為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然后再伺機懲辦。
慈禧太后
在甲午戰爭期間,前方將士舍生忘死,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在戰爭的幕后,帝后兩黨的角逐也同樣驚心動魄。只是,身為皇帝的光緒,盡管試圖決戰到底,并曾試圖懲治李鴻章來警示主和的后黨,卻不曾想慈禧的手段更為高明,不僅再次籠絡了奕?,還拿瑾、珍二妃開刀,又調走了光緒的心腹,從而使得議和成為了難以逆轉的趨勢,最終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卑躬屈膝地換取了和平。
參考資料:《德宗實錄》《清史稿》《光緒朝東華續錄》《翁同龢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