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美國三位科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楊(Michael W.Young)獲獎,以表彰他們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并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生物節律的。
近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美國三位科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楊(Michael W.Young)獲獎,以表彰他們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并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生物節律的。
違反生物鐘 身體遭殃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聽起來似乎很深奧,但通俗點講,實際上就是如何控制生物鐘轉換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體內的生物鐘,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對我們的生理功能進行著非常精準的調節,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情況、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等。當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與我們體內的生物鐘不匹配時,我們的身體就會不適,比如乘機穿越數個時區導致的“時差”。
此外,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物鐘出現偏差,我們患上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生物節律就像一雙看不見的手,調整著人體生理狀態,所以說,順時而動,是最實惠的養生方法。
經常熬夜
違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切行為,都可能造成節律紊亂,睡眠障礙就是節律紊亂最典型的表現。
晚上該睡覺的時候,卻在工作或游戲;白天應該清醒的時候,卻在犯困……長期的睡眠剝奪,會影響工作、生活,久而久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差、飲食障礙等問題,機體免疫力也會下降,易感染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
孩子熬夜,影響生長發育;老人缺覺,會增加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
不按時吃飯
除了睡眠節律,消化生物鐘也很重要,應當按時進餐,飲食有節,這里的“節”指有規律、有節制。
早上7點、中午12點、晚上6點是人體消化期,胃分泌酸和酶幫助消化。如果這些時段不進餐,酶會加重消化和腐蝕,帶來黏膜炎癥甚至潰瘍,影響消化吸收,形成肥胖,增加患癌癥和糖尿病幾率。
違背體溫健身
專家表示,人的體溫在凌晨3點~4點時最低,傍晚時最高,波動不超過1度。
晨練時,體溫較低,人體血液黏度上升,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下午五六點鐘運動的話,體力、耐力和體溫達到最高峰,可起到熱身作用,運動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一些微小的變化,如心跳、血壓、血脂、呼吸等,一旦被打破,可能潛伏著巨大的病變。
破解生物鐘密碼
我們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并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的“內部時鐘”
18世紀法國的天文學家讓·雅克·道托思·麥蘭通過實驗證實,在持續黑暗條件下,含羞草葉片開合現象依然保持著如同晝夜周期下同樣的節律,即白天張開,夜晚合閉。
之后,其他研究人員發現,不僅植物有這種“內部時鐘”,其他動物包括人類都存在這一現象,而這個“時鐘”其實有助于我們為日常的生理機能做好準備,這種規律性的適應被稱為“晝夜節律”。
發現生物鐘基因
早在20世紀7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的西莫爾·本澤爾和他的學生羅納德·科諾普卡發現,有個基因如果發生突變,就會擾亂果蠅的晝夜節律。他們給這個新基因起了個名字:period(周期)。
那么,這個基因是如何影響節律的呢?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
1984年,杰弗里·霍爾和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緊密合作,成功分離出了 period 基因。他們把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其名為“PER”。他們發現,在晚上,PER會在果蠅體內積累,到了白天又會被分解,所以PER的濃度會循環震蕩,周期為 24 小時,和晝夜節律相同。
科普中國、果殼網聯合出品 編輯:尤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