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用心用力的公眾號
點擊 “盧 璐 說” 可以添加關注
原來雙語兒童不僅僅只有優點
去年春末,天剛剛熱起來,我們一起去家樂福。盧中瀚邊走邊歪頭,手里購物車,眼看就撞到貨架上了。我順著他的目光去看,原來有個女生穿了一件背心就出門了,兩條光溜溜的大白腿都露在外面。
然后我們大家都聽見,思迪字正腔圓,吐字清晰地說:“媽媽,你看那個姐姐忘記穿褲子了。”
我趕忙拉著她躲到貨架后面。女生聽到思迪的話,回頭看見已經化成鹽柱的盧中瀚,有點得意得瞪了他一眼,長發一甩的走了。
我看了看思迪,聳了聳肩;原來雙語兒童也不是僅僅只有優點。
思迪現在七歲了,子覓四歲,她們真的猶如我們最初希望的那樣子,雙母語,中文,法語,無口音,無死角,全方位任意切換。
我們為什么要培養雙語兒童?
在國際教育界,關于“雙語兒童”,一直是頗有爭議。
有人說,語言不過是一個工具,在不久的將來各類在線翻譯軟件,可以完全滿足多語言切換,何必花費那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學語言呢?
也有人說,在語言開發的早期,雙語會對孩子們的心智會產生混淆,甚至會讓孩子們產生語言障礙。因為兩種語言在大腦中共享著相同的語言區域,在我們的大腦,卻在一個時間只能夠處理一種語言。擁有兩種語言,會造成一種實際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確可以造成了詞匯量窄小、阻礙語言流暢,等問題。
在六十年代,Peal & Lambert兩位學者,在英/法雙語混雜的蒙特利爾展開了針對雙語兒童的各項調查,他們最初立項在于:雙語會阻礙兒童的語言能力。由于來自表達能力的干擾,會甚至影響到兒童對于其他非語言的認知能力。
令人驚訝的是調查結果卻截然相反:雙語兒童在所有的測驗,甚至包括非語言智力的測驗中的成績都比單語兒童更好,在邏輯推理、圖形識別、創造力以及注意力等任務更有優勢。顯而易見,雙語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擁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好的認知能力。
事實上,語言只是一個表現,是冰山露出海面的百分之十,剩下百分九十沉在海里看不見,是認知、邏輯、文化、創造力等“軟實力”。
我們不惜成本,不惜代價,一定要把孩子們培養成雙語兒童,不是讓她們在街上可以給老外說個“hello”,也不是讓她們二十歲的時候,沒有障礙去做什么間隔年,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兩種不同的思維邏輯方式,擁有更大的視野更全面的認知,有更快捷的學習能力,積極合理處理沖突,在自己的人生游刃有余。
雙語兒童并不僅僅限于跨國家庭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雙母語兒童并不是永遠想當然的一個西瓜分兩半,兩種語言勢均力敵。就算是熟練雙語者,也總有一種語言,長期或者一段時間內處于強勢。
曾經有人研究過英/法雙語者,在全英語區生活一年之后,法語會變得生疏,但是回到法語區之后一段時間,法語水平可以慢慢恢復。
我認為,不需要人為的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可以直接針對該語言回答和考慮的,都可以算成雙語。
說到雙語兒童,大家的反應都是:我要找個老外,孩子生出來自然都是雙語兒童。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跨國婚姻都可以創造出雙語兒童。
譬如說,我見過很多個跨國家庭,法國爸爸的中文說很好,家庭語言是中文,孩子外婆帶,法語成了孩子的一門外語,勉強可以說幾句。
我也見過父母都是曾經留法學生,家庭語言是中文,但是在父母的堅持和努力的下,孩子成了講法語沒有口音的雙語兒童。
在目前的時代里,對于孩子的雙語以及多語的培養,已經不再受生活區域,父母本身的母語的局限。做好決定,創造條件,持之以恒,堅持努力,任何孩子都可以被培養成雙語兒童。
每個看起來猶如天使的孩子,都是“投機取巧”的實用主義精靈,他們才不會花費任何力氣和時間去學習,為了提升自己。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試探這個世界,迅速的找到那個對于他來說最省力,最便捷的方式,執行下去。
譬如思迪和子覓,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我給她們講中文,她們會依照自己最輕松的回答:中文,法語或者中/法混合,因為她們知道,怎么說媽媽都懂。但是當她們和爸爸或者外婆在一起,她們只能用腦,費力的組織完整單語言句子。
僅僅多語言環境并不能夠培養出雙語兒童。讓孩子們無法避免,沒有退路的接觸,不斷的重復,不斷的努力和堅持。
這個世界上,天然形成的,毫不費力的好事兒,是不存在。一切都是努力堅持的結果。
寬容和堅持,才是創造雙語兒童的關鍵步驟
在語言關鍵期的孩子和成人學習語言步驟和時間也不同。從聽得懂到開口說,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雙語兒童開口會比單語兒童晚。
尚在語言關鍵期的孩子,那怕已經有一個主導母語,譬如中文,只要持續培養,依然可以成為雙語兒童。
思迪兩歲多,在絕大多單語兒童都至少說的出:“我吃飯”,“我喝水”之類的短句子的時候,她只能說幾個很簡單的詞。可能是中文,可能是法語,更多的是四不像。
她自己發明把“吃”說成“馬牛”,和法語中文都不沾邊,但是每次想吃東西,她自己可以非常準確的重復,“馬牛”,“馬牛”。
子覓在三歲進幼兒園之前,她法語只會說“好的”。有的時候,我會有意給她說法語,因為媽媽有私心,全天下的媽媽都愛不會說“不”的孩子。
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不要急切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較,用別的孩子的參數來衡量自己。當最初孩子們把兩種語言搞混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指責:你不要吧兩種語言混合起來;你要說中文;你說的不對,我不會回答你……
父母們要做的是,不停不停的重復,幫助孩子們把自己思維里面的黑洞補起來。
譬如孩子說:“我要吃chocolat ”。
我會用中文重復一遍:“你要吃巧克力嗎?”
爸爸會用法語重復一遍:“Veux tu manger des chocolats? ”
這個事情看起來簡單,事實上,天天日日,句句重復,很快就讓每一個人厭倦無比。人的特質就是投機取巧,實用主義。世界上最難得是堅持,天天日日不停的重復。
如何培養一個父母也無法掌握的語言?
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雙語兒童,也有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已經成為雙語兒童之后,希望更加開闊思維,讓孩子接觸更多語言。
譬如,現在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可以學習英語。作為世界上最實際通用的語言,學習英語不僅僅對于孩子們日后的生活工作有非常實際的意義。對于孩子們的思維開發而言,她們可以從不是黑就白的思維角度中走出來,更增加一個新的維度,原來世界上是有和法國和中國想的的不一樣的人,原來我們還可以這么想,這么做。
其實我們從很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們的英語,DVD電影,中文法語看完之后,一定要看英語;去英語國家旅游的時候,鼓勵孩子們去要水,買單等一些事務性細小的工作。
只可惜進步緩慢,雙語已經不容易,在完全沒有任何語言環境中,再加第三種外語,真的是難上加難。到目前為止,進步甚微。
51Talk無憂英語找到我,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免費的課程體驗給大家分享,我覺得是個很好的選擇。
一對一真人外教在線,每天25分鐘,控制孩子視屏時間,同時提供高效的”浸泡式“英語環境。
在家里就可以學習,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每日每日的不停的重復,認為的創造出一個局域語言環境;更重要的是,作為把英語已經忘得差不多的媽媽我,可以在旁邊旁聽,下課之后,繼續和孩子們一起對話,我成了孩子們的同學。既提高我自己的英語水平,也和孩子們在一起渡過了親子時光,一舉幾得。
語言的培養就是永遠的“吃強扶弱”,總是在幫助那個相對弱勢的語言,提高興趣,造成接觸,然后堅持下去。
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學習計劃,2017年,我們一起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