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內容里,咱們說到:歐洲旅游必去三大藝術中心(希臘、意大利、法國),可以一次性看完歐洲三千年的文化藝術精髓。
但是,這三大藝術中心其實是從一個轉移到另一個的,從古希臘→意大利→法國,每一次中心轉移,都有太多的因素作用影響。
昨天的古希臘這部分(貼心的傳送門:如何用一座城市,看懂歐洲藝術?),不知道各位真愛看的可還痛快?今天這一站,讓我們把目光挪到亞平寧半島上的意大利。
Italy
意大利從古希臘之后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都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中心地帶。尤其是羅馬、佛羅倫薩。
前面咱們說到,羅馬文明(公元前9世紀左右)在意大利半島起源,古羅馬只是居住在羅馬城周圍的一個小部族,但是因為英勇善戰,成為了一個大帝國,反過來取代了古希臘。但是,在文化上卻被古希臘同化了。
因此,今天來看古羅馬的建筑藝術,其實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繼承和發展。
在意大利,古羅馬建筑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就是羅馬城和龐貝古城。
古羅馬斗獸場
最有代表性的羅馬斗獸場和龐貝太陽神廟前的柱子,樣式就明顯來自古希臘。
太陽神廟
古羅馬常用柱式
不過古羅馬的建筑會更偏向于世俗化一點。這都是有原因的。
從古羅馬取代古希臘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羅馬帝國的興盛時期,是各種帝王戰功赫赫的英雄時代。而國家日益強大,財富集中,人們就有欲望也有能力把建筑物建的很大,為了彰顯權利和財富。
所以這個時候,相比于古希臘人的浪漫自由,羅馬人顯然更務實,在這個階段,他們對藝術的需求,簡單說來就是政治宣揚。
這么宏大華麗的建筑里,有一種形式一直影響了后來西方的建筑,叫“穹頂”,就是說建筑的頂部,像蒼穹一樣,是一個弧形,就跟鍋蓋蓋在鍋上一樣。
今天你去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教堂,很多都有這樣的穹頂結構。比如最著名的萬神廟,現在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能看到它。
萬神廟
它是紀念屋大維(也就是奧古斯都)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傳說中的埃及艷后)而建的,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用的就是希臘門廊和穹頂相結合的形式,是古羅馬穹頂建筑的代表作。
萬神廟內部
古羅馬的建筑有好好保留下來的,你基本在今天的羅馬城就可以看全了,劃重點,羅馬斗獸場、萬神廟,如果時間來得及,再看看龐貝古城。
▼
后來古羅馬分裂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文藝復興來臨前的這段時間,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黑暗的中世紀。
在這段時間里,因為歐洲大地上各種小國林立,基本就是打打打,整個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其實算是比較動蕩。那么,如此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就更需要精神慰藉了。
于是宗教就開始繁榮發展。
到了公元311年,基督教被很多國家確立為國教開始,宗教的權力越來越大,于是藝術變成了宗教宣傳的最有力工具。
中世紀壁畫
所以,我們去歐洲,常常能看到一些畫面呆板、人物沒有表情的畫,就是中世紀的產物。我們按下不表,單來說說這個時期最有特色的建筑:哥特式教堂。
說一個典型代表大家就知道了,位于意大利米蘭的米蘭大教堂。
哥特教堂最好認的就是它的頂部,非常高非常尖,一根根直插云霄。
看著都嫌扎手的教堂
為什么這么建,其實還是宗教目的。當時人大概覺得建筑越高越能接近上帝、接近天堂,當人置身在教堂里面的時候,天花板也離地面好遠,配上彩色玻璃、馬賽克的壁畫裝飾,當光打過來的時候,整個教堂營造出來的氛圍就很有宗教感染力。
如果今天在歐洲看到這樣頂上有一根根尖頂的教堂,這是哥特式教堂的特色,也是中世紀宣導教會、宣導上帝的一種遺證。
▼
中世紀很長,經歷了一千年后,歐洲終于開始了文藝復興。
這里的復興,其實是指掙脫中世紀的宗教舒服,復的是前面提到的“古希臘古羅馬”那種自由,開明的狀態。
這個時候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成為了當時的藝術中心,今天在藝術史上那些星光璀璨的藝術家,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等都在此時的佛羅倫薩同場競技、風光無限。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家族——“美蒂奇”。基本上你在佛羅倫薩必去的幾個地方,都和他們有關。
這個家族最早是意大利北部的農民,后來放貸發家,慢慢變成了銀行家。但是呢,畢竟祖上不輝煌,如今又了錢想要洗白白當貴族,于是家族里想了很多辦法。
第一件就是包養藝術家,給教堂畫宗教畫。
因為在那個時代,在《圣經》里就明確說過,放貸是要下地獄的。而想要表達自己對神的崇拜和懺悔,最虔誠的方式之一,就是請藝術家給教堂畫上精美的壁畫,尤其是宗教壁畫,人們相信這可以讓神感受到自己的誠意和悔意。
以美第奇家族成員創作的
《維納斯與戰神馬爾斯》
像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這些人都是美第奇家族包養的,他們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就是出自這個時候。
比如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的誕生》等,畫里的男神女神相貌都是以美蒂奇家族的人為模特畫成的。
到了這個家族的第二代柯西莫這里,家族的事業版圖開始擴張,除了繼續贊助藝術家畫畫之外,還開始涉足房地產事業。不過,可不是建酒店、寫字樓什么的。
他們洗白白的第二件事,就是建教堂。
柯西莫親自監工參與建造的百花圣母大教堂,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也掀起了建筑上的文藝復興。你去意大利,導游一定會帶你看的。
圣母百花大教堂
除了建筑,你在佛羅倫薩看到的許多雕塑,也都來自美蒂奇家族的私藏:
像是被當地人稱為“故宮”的佛羅倫薩市民廣場,是他們家的官?。?/p>
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的烏菲奇美術館,是他們家的辦公室;
烏菲齊美術館
就連佛羅倫薩最大的美術館碧提宮,也是他們的宮殿之一。
碧提宮
加上前面的圣母百花大教堂,這一站的佛羅倫薩之旅就很滿足了。
在美第奇的贊助下,人文、藝術學科簡直是騷氣蓬勃,迅速發展。所以今天一定要去佛羅倫薩看一看,那里曾經是這個家族、和文藝復興大咖們的陣地。
對了,如果,你看到很多這個標志:
就可以傲嬌地對同伴說,這是美第奇家族的族徽。
▼
文藝復興從一大里的佛羅倫薩發源,后來蔓延發展到了很多地方。講完了佛羅倫薩,事實上,文藝復興后期就進入了巴洛克時代。
而最能體現巴洛克時代特點的城市,就是羅馬。
我們都知道,巴洛克時代的藝術特點就是壕氣。
羅馬大教堂內部
權力階層像國王和教皇們需要藝術來做自我宣傳,但是又需要這種藝術是大氣的、繁復的,是一種精雕細琢的財富的展示。
巴洛克風格雕塑
這樣的藝術才能作為財富和精神引導的象征。就好比說,來來來,看看,我有錢能建出這么美好的東西,你們還不相信跟著我有肉吃嗎?
這種特色的華麗教堂、雕塑,在羅馬非常的典型。
而看羅馬,你只要知道一個人就行,因為總是說,這個人建了半個羅馬。
他就是貝尼尼。
這人是繼米開朗基羅之后,又一個了不起的天才。
有多了不起?說是有一座戲院要上演一出戲劇,戲院是他設計建造的、內部雕刻師他做的、舞臺布景是他設計的、劇本是他寫的、服裝也是他設計的...基本被他一人全包了。
不過,我今天只想說他的一件雕塑作品,你就大概能體會到巴洛克時期的藝術特色了。
也就是1621年,貝尼尼為羅馬的一位紅衣主教創造的雕像:
《普魯托和普咯塞爾皮娜》
這尊雕像來自希臘神話里一個霸王搶親的故事。
冥神普魯托看上了大地之母的女兒普洛塞爾皮娜(名字太長了,就叫她小娜吧),于是冥王不由分說就強行抓起小娜,直接扛起她往冥界去...
雕像完成時貝尼尼23歲,和當年米開朗基羅成名時候差不多大。不過,經歷過文藝復興,人們已經見識到了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大衛》那樣的作品。
《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
他們知道偉大的藝術家能夠在堅硬的大理石上雕刻出完美的人體和故事。要想做到像當年的米爺那樣一鳴驚人,是非常難的。
但是,當貝尼尼的雕像一展出的時候,整個羅馬的人還是震驚了。
因為貝尼尼在雕這件作品里的冥王時,雕出了他因為太過用力了,手指把小娜的大腿上的肉都捏出的凹陷。
《普魯托和普咯塞爾皮娜》局部
但是我們知道石頭的質地是硬的,尤其是大理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貝尼尼確實有一個小巧思。
他利用我們對硬和軟的視覺印象,讓手指和大腿的接觸面凹進去了一點點。這樣,從視覺上看起來,大腿好像真的有彈性一樣,而大理石就好像沒那么硬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細想,這種鬼斧神工也就是他在手指和大腿的接觸面多挖了幾公分的把戲!
難得倒不是手上功夫,而是只有他想到了這個天才的想法。
因為這種鬼斧神工的手法和天才的構思,貝尼尼真的成了當時羅馬的紅人,好多政府項目找到他,所以才有了他建了半個羅馬這種說法。
▼
現在我們漫步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廣場,雕塑,四河噴泉等等…隨處可見他的作品,仿佛我們現在仍身處在那個他當時的城市。
在意大利的這一站,羅馬、佛羅倫薩、米蘭都是不該錯過的地方。我們今天說的名畫、名雕塑、名建筑,甚至到我們今天用的意大利的各種奢侈品牌,其實都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藝術的縮影。
所以去歐洲,一定要去意大利,去街頭、去教堂,走走。
從第一站希臘到第二站的意大利,藝術基本還在“過去”,到了我們要去的下一站,就仿佛跨到了“現在”,沒錯,下一站我們要去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