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稱謂流變——林夕
《現代漢語詞典》對稱謂語的定義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關系,以及身份、職業、性別等而得來的名稱。”這一觀點已經為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
“老師”是現代社交生活中使用相當頻繁的一個稱謂詞,其社會關系特征是“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然而,當前,“老師”稱謂的泛化現象相當普遍。所謂“泛化”,不同類型的稱謂語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社會稱謂語的泛化指的是用具有一定社會關系特征的稱謂語稱呼不具有這種社會關系特征的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語言的發展、變化常常折射了社會的發展、變化。稱謂系統的變化也是如此,它往往反映了一個社會政治生活及共成員心理背景的某種變化。
在交際領域里,“老師”稱謂泛化比較明顯。新中國成立后,“老師”稱謂逐漸替代了“先生”稱謂而率先在中小學中通行開來。但在高等院校,學生對教師仍普遍稱呼“先生”。50年代中期,由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陸續畢業,許多人擔任了大學中的助教。學生們對這些年輕的教員開始使用“老師”稱謂,以區別于作為講師、教授的中老年教師。稱呼“先生”隱含了對中老年教師的尊敬,稱呼“老師”則含有親切的意味。這樣,“老師”稱謂便在大學中日漸流行起來。“文革”之后,“老師”稱謂在各級各類學校占據了主導地位,只有極個別年老位尊、德高望重者方可被稱為“先生”。不僅如此,學校里不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的行政領導和職員,也都被叫做“老師”。直到今天在教育界、文藝界、新聞界、出版界、醫學界等領域,相互稱“老師”的情況非常之普遍,尤其那些年齡較輕,資歷較淺的人,一般來說,出于禮貌必須稱呼比自己年長資深,在某一方面特別有專長,又沒有官銜的人為“老師”的。主動稱呼對方為“老師”,表明的是一種虛心好學的態度,在表示對對方尊敬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置于被教的地位,使雙方的關系處于一種既親密又有等差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是一種既融洽又安全的關系,特別有利于雙方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交流學習。而且,客氣地稱呼對方一聲“老師”總沒什么大錯,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嘛!
山東是孔老夫子的家鄉,在山東的一些地方,對“教師”稱謂的泛化是由來已久的事情,尤其是我們的省會濟南。陌生人相見定會稱呼你一聲“老師”,或拖著柔軟的調子稱呼“這位老師........”,發音雖然和普通話的音調不盡相同,但是,表達出的卻是對外來人的一種尊敬和禮貌,讓人倍感舒服。
初來濟南求學,哥哥就教我,在濟南,一般情況下,見了感覺稍比你年長的就稱呼“老師”,同齡人稱呼“同學”,保證萬無一失。結果有一次單獨去市里玩,迷了路,就問路邊一個貌似比我爸爸年輕的男士:“叔叔,請問……”這位“叔叔”熱心地幫我指完了路,最后,他欲言又止,“我有那么老嗎!”……不用說,我當時簡直尷尬之極啊!后來就學乖了,見了誰,不管是學校物業的工作人員,還是餐廳里的工作人員,亦或是大門口的保安,一口一個“老師”,叫得他們“心花怒放”。
我有一個好朋友,每次出校門,見了門口年齡稍微大點的保安就叫人家“大叔”,人家保安不同意了,非逼著她改口。她也真是聽話,以后每次見了保安就叫“哥哥”。聽得我每次都得起一身雞皮疙瘩,而保安自此無奈地擺擺手,再也不為難了她。誰能禁受得住她那一聲清脆的“哥哥”呦,還是我每次一聲“老師”叫得大家心里都比較舒服些!,
在現代社會,“老師”的稱謂不一定非固守過去那種所謂“輩尊年長,德高望重”的定義,一個人只要在某一方面能為他人“傳授知識,解答疑惑”就可以被稱為“老師”了。這種向大眾泛化的情形,比起最初對“老師”稱謂的定義只不過少了些“等差”原則,多了些“平等”內涵罷了,“老師”的職業應該受人尊敬,目前這種稱謂的泛化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禮貌,是對人尊重的一種表示。
中國被稱作是“禮儀之邦”,目前竟然面臨著稱呼上的尷尬與困惑,具有平等意識的“同志”一詞不能用了,“先生”一詞又讓人難以出口,那么,與陌生人見面的時候,禮貌地稱呼對方一聲“老師”,既莊重大方,又不失親切,我認為是很得體的稱謂。
“老師”這一稱謂,既不能成為“臭老九”的代名詞,也不能回到“師道尊嚴”的老路上,這一詞語的向大眾泛化,最后變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敬稱”倒是很有可能。
誰改變了世界 知識改變命運 心靈的呼喚 屁無色卻有“味” 音樂歌曲之導航 健康來源于食物的平衡配搭 慧眼看世界 電腦知識大全 善言妙語之導航 空間美化之導航 時尚雜志隨你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