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晚唐三彩雙魚瓶
文物等級:一級文物
文物時期:唐
出土時間:1953年
出土地點:山東益都(今青州市)出土
器物尺寸:通高24.5厘米、口徑4.1厘米
收藏單位:山東省博物館
此三彩雙魚瓶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設計上的高度造詣。小口,雙魚相合成器身,口上有蓋,下承高圈足。魚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魚中間各有上下二個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通體施黃、綠、褐彩,互相浸潤、交融,形成斑駁燦爛的彩色釉;從該器物的造型來看,應屬于晚唐或五代的作品。該器物做雙魚形,造型新奇,燒制精美。造型和燒制均為山東一帶出土唐三彩中的精品。
小議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釉陶藝術的重要創(chuàng)新,出現(xiàn)并盛行于唐代,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燒制要經(jīng)兩道工序。第一步要在11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出素胎,然后再在胎體上掛混合釉,入窯進行第二次低溫燒制,以使釉料中的氧化銅呈綠色,氧化鐵呈赭色,氧化鈷呈藍色而熔化,即所謂的“三彩”。所用胎料為白色粘土。雖是陶胎但質(zhì)地細膩堅硬,器形規(guī)整。唐三彩的釉色有綠、黃、藍、白、褐等多種顏色,釉料成分是由銅、鐵、鈷等多種呈色金屬的礦物質(zhì)配制而成,并加入大量的鉛來作助溶劑和增加釉色亮度,從而使釉料在受熱過程中向四周暈散流動,各種顏色相互侵潤,形成自然流暢、斑駁燦爛的彩色裝飾,其風格十分的濃艷華麗。唐三彩器物并非每件都是三種以上顏色,也有施一彩或兩彩的情況,但都統(tǒng)稱為唐三彩。
該器物做雙魚形,魚是民間最常用的饋贈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雙魚寓意連年有余,和諧美滿,吉祥合歡,如此解釋一般為學界的普遍認知,但此雙魚瓶真意是否如世俗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