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奇看了下歷史上的今天,原來1661年的2月5日,清世祖順治帝崩于北京,當然關于他的死有幾種爭議,咱們不談這個,否則就會被判為跨領域了。咱們還是說說錢幣收藏中的順治通寶。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幣。入關伊始,順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開設寶源局、戶部開設寶泉局鑄幣,后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前后十幾年間,順治朝在全國開設錢局共27家,所出錢幣皆為小平行用錢。順治通寶是清入關后所鑄造中平均重量最重的錢,體現清初政治清明、欣欣向榮景象。
最常見的順治通寶寶源局
清初由于新朝初立,又是外族統治中華,在政治上做出了不少革新的舉措,體現在錢幣上,順治朝也銳意革新,先后五次對錢幣進行改革,并最終取得成功,為經濟穩定、貨幣流通打下堅實基礎。這五次錢幣改革中出現的不同背文的錢幣,就被后世稱為”順治五式“。
一、順治一式:
順治通寶光背
又稱順治仿古式,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始鑄于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占據北京之后,大量采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制作工藝來鑄造錢幣。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且由工部和戶部主持造幣,而地方鑄幣在這一時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所以沒有出現象明代錢幣那樣的“背文計地錢”。這類大多數即為光背。
二、順治二式:
順治單戶
又稱順治單字記局式,是繼順治一式后的第二類順治錢形式,始鑄于順治二年停于順治九年(1645―1653年),其形式類似于唐代的會昌開元。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背上、背右及背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據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后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十九局。
三、順治三式:
順治東一厘
又稱順治“一厘”式,是繼順治通寶的第三類順治錢形式。順治十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厘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較背單字錢制作精好,背文由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左“一厘”組成。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銀一厘之意(一千厘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厘式。 據史料記載順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開鑄,但荊一厘和云一厘極其罕見。
四、順治四式:
順治寶泉
又稱順治“滿文”式,順治十四年中央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制金黃徑大精美。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個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也就是說順治四式,就僅僅只有寶泉兩局,但存世量極多。
五、順治五式:
順治滿漢原
又稱順治“滿漢文”式,順治十七年戶部提準十四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從新開鑄新錢,其背文由本省滿文局稱和漢文局稱組成、故名“滿漢文式。此后的康熙朝鑄幣完全順延了這個樣式。
以上筆者介紹了順治通寶五式,其實順治錢版式極多,而且還在不斷的發掘過程中,幾乎每年就發現幾十種,本文拋磚引玉,激發初學者興趣愛好,為入門研究打下基礎。
(本文為原創,部分觀點和素材來源網絡,僅學習和研究,如有冒犯,請泉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