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 日,84歲的英國老漢Franks殺害了自己的妻子Patricia,之后投案自首。
Franks和Patricia本是一對恩愛夫妻。
他們沒有生育孩子,結婚62年來,彼此照顧,互相依靠,共同走過了鉆石婚。
不過這一切,從十年前開始變得艱難。
2008年,妻子Patricia患上了癡呆癥,逐漸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飲食起居全靠Franks照顧。
每天,Franks要面對妻子的大小便失禁,不能行走,不認識自己,而且動輒大喊大叫發脾氣。
在神志尚清醒的時候,Patricia懇求Franks,不要把她送到養老院度過余生。
Franks答應了妻子的請求,也盡力照顧好妻子的日常起居。
但是,隨著妻子病情的加重,自己的一天天老去,Franks越來越力不從心。
悲劇發生的前兩天,Franks試圖把妻子抱到椅子上,讓她活動活動。
結果用力過猛,自己傷了疝氣。
于是,崩潰的Franks對妻子舉起了鐵桿。
無獨有偶,近日,臺灣也發生了一起74歲老婦人持榔頭敲死丈夫的悲劇。
老婦人和丈夫已結婚45年,育有一兒一女。
婚后第15年,丈夫患病,每周都要去醫院洗腎。
老婦人說,照顧了30 年,心力交瘁,自己已經累垮了,實在無力再照顧。
他們的行為,無疑該受到譴責。
但是,譴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何況,這不只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要做的,是追根溯源,堵住悲劇的缺口。
誰都知道,照顧失能病人是個體力活。
你得為他們洗澡擦身,推拿按摩,以免長期臥床長褥瘡;
你得把他們從床上抱到輪椅上,推他們外出活動,減緩他們肌肉萎縮的速度;
白天你得為他們洗屎洗尿做飯喂飯;
晚上你還得一次又一次起床接屎接尿。
我不知道,84歲的Franks,每天是如何把妻子抱上抱下,為妻子洗澡擦身的。
我也無法想象,那位蒼白瘦小、弱不禁風的臺灣老婦人,是如何日復一日照顧丈夫三十年。
這其間的心酸和力不從心,沒有親歷過,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而且,照顧失能老人不光是一種體力活,更是一種長期的精神苦役。
病痛的折磨,對生活的無力感和憤怒感。
使得很多老人變得脾氣暴躁,性格古怪,難以相處。
我們都知道,照顧新生兒很辛苦。
但這種辛苦,是累并快樂著,伴著孩子的成長而充滿希望,因著孩子的粉面巧笑而樂在其中。
而照顧失能老人,則完全不一樣。
不僅要忍受體力上的極度疲憊,還要面對他們的暮氣沉沉、喜怒無常,甚而各種無理苛責。
這些負面情緒,對于照顧他們的人來說,是極大的考驗。
當所有這一切超出了承忍極限,當長期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泄,就有可能導致照護人心理崩潰。
在一剎那間做出極端之舉,譬如Franks,譬如這位74歲的臺灣老婦人。
中國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老齡人口總數全球第一。
預計到2020年,60歲及其以上人口達到2.48億,占比17.17%。
其中,失能老人數量在大規模上升。
據預估,我國失能老人將從2015年的625萬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萬人,35年里增幅將高達200%。
并且,在中國高齡老人中,失能率超過50%。
這是一組令人心驚的數據。
而伴隨著老齡社會到來的,是傳統孝道觀念的逐漸淡化,獨生子女養老的不堪重負。
目前中國有1.5億左右的獨生子女家庭。
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不僅要照顧父母,還有可能要照護兩對祖父母,形成不堪重負的“4-2-1”模式。
即便多子女家庭,對于失能老人的照護,也難以周全。
臺灣作家蔡怡在文章《過年》中,記錄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的母親去世后,面對失智父親,哥哥和弟弟都選擇了臨陣脫逃。
不得已,她一個人擔起了照護父親的責任,但也因此忽略了丈夫,影響了夫妻感情。
為了彌補自己對丈夫的虧欠,她決定和丈夫一起赴美,與在美的兒子一起過個團圓年。
原以為兩個兄弟會陪父親過年,卻不曾料到,他倆都說沒時間。
無奈之下,她只好把父親交給印尼看護,自己忐忑不安地赴美。
在美國呆了十天,她每天都會打電話回家,確認父親平安。
但是,十天后再見到憔悴孤單的父親,她還是覺得非常自責愧疚。
淚水漣漣地摟住老父親,一疊聲說:“對不起!爸爸,我真對不起您啊!”
蔡怡所經歷的這種自責和矛盾、疼痛和無助,是每個照顧失能父母的兒女不得不承受的煎熬。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就進入了老齡社會。
日本的老齡產業成熟發達,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在日本,年滿40歲的人都必須加入介護保險。
加入保險的人,可以在65歲后享受介護服務。
介護服務分七個等級,最高等級就是針對臥床不起的失能老人。
享受介護服務,個人只需承擔10%的服務費,其余90%的費用由國家承擔。
日本還有兩種專門針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務的養老院。
一種叫特別養護老人院,主要針對生活不能自理、日常需要護理、而家庭又無力提供長期照顧的失能老人。
還有一種專門照顧失智老人,里面分成若干個小型生活場所。
每個小單元里住5到9個老人,他們同吃同住,共同生活。
相比一般養老院,這種養老院家庭氛圍更濃。
這些養老服務和設施,有效地解決了失能失智老人的長期照護難題。
但是,任何完善的養老制度,都無法替代親人的愛與陪伴。
隨著老齡社會的來臨。
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分擔家庭的養老壓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盡己所能,多多陪伴照護。
唯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避免Franks和臺灣老婦人的悲劇重現。
就如龍應臺所說:“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為了照護失智的母親,2014年12月1日,時任臺灣“文化部部長”的她,不惜辭職,只為“陪伴母親走完最后一里路”。
她推著輪椅上的母親漫步的照片,成了屏東潮州鄉下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