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麥玉米齊漲,看漲氛圍難以抑制。
目前的玉米價格又有多家企業重返1.5元,山東主流價已經回升至1.43元/斤,而在今天中儲糧舉行的進口玉米拍賣中,其轉基因玉米出現百分百成交。從最新消息來看,承擔國家穩定糧價任務的中儲糧本周五將再次投放進口玉米10萬噸,進一步增加玉米投放數量。
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對于年消費2.5億噸左右的玉米市場,10萬噸可謂是杯水車薪。
如果說玉米近階段還有新糧上市在抑制市場行情的話,那么小麥目前有點走入死胡同的感覺,今天渭南好面緣普麥價格1.485元/斤,刷新產區小麥收購價格高點,延津克明一次補漲4.8分。
對很多小麥企業而言,目前需要和飼料搶糧了,不利的條件是,國儲拍賣遲遲沒有動靜,冬播小麥前期雨水,現在又遭大范圍降溫。
2.中國糧食市場的幾次關鍵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進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并逐漸放開大豆進口市場。從目前來看,大豆進口市場的開放,盡管有這樣或那也的問題,但最大的作用是確保了國內養殖業飼料供應的充足,在大幅提高國內肉蛋奶供應的同時,并沒有對主糧供應產生不利影響。
進入本世紀后,2003年開始陸續實施托市收購政策,從而確保了在我國經濟發展,食品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小麥、稻谷等主糧生產的穩定增長。在這一時期,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長,較好地解決了食品消費增加、人口增加所帶來的需求壓力。
2007年,隨著當前全球生物能源的發展,以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中,我國提出了工業發展“不與人爭糧”的調控思路。隨著這一調控思路的實施,我國糧食整體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格局,從小麥到稻谷及玉米,均出現了大量的國儲庫存,但同時,由于缺乏種植結構的調整,在谷物庫存持續走高的同時,進口大豆增速明顯。
2015年,伴隨著小麥、玉米、稻谷出現大量超期保管的問題,糧食主管部門終于對當時的糧食管理措施做出調整。首先逐步取消菜籽、大豆、玉米等非核心主糧的臨儲收購,其后劃定鐮刀彎地區調減玉米種植,三是鼓勵玉米深加工的快速發展。
這一階段實現的效果是:玉米消費快速放大,2.5億噸左右庫存被快速消費后,玉米及其高粱、大麥替代品的進口高速增長。
至2021年,伴隨著玉米供需格局的進一步趨緊,盡管市場數據顯示,玉米年度缺口可能高達5000萬噸左右,但有關方面依舊拋出“小麥錨定玉米”理論,隨著小麥流入飼料市場,年產量僅為1.3億噸的小麥市場供應出現緊張。
至10月下旬,在小麥玉米價格齊漲的背景下,部分政策性小麥銷售開始限制飼料企業參與。
3.當下可實行的一些調控措施。
就短期調控來看,行政手段無疑是效果最快的,但從產業發展來看,有規劃的調整才是最佳選擇。
首先,由于自2004年以來小麥市場在托市效應下,形成了“6-9月為政策托市期,國有倉儲企業入市采購,10月份之后市場糧源下降,國儲拍賣補充市場糧源”的運行模式,無論何種考慮,當下的國儲拍賣應該繼續,避免引發社會性的囤糧行情。
其次,1.4億噸的稻谷庫存不能再繼續吃國家財政補貼,應該及早出庫流向市場,一方面補充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避免保管成飼料糧或工業糧——所以,無需考慮價格成本。
第三,調減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力度。國有企業天生局部資金優勢,更為關鍵的是,在糧食系統內,國有企業以倉儲為主,在當下條件下,任何補充庫存的收購行為都會刺激市場的緊張局面。
第四,繼續保持谷物低進口的態勢,恢復鐮刀彎玉米種植。1.4億噸的稻谷和5000萬噸的小麥是我們調控的資本,繼續降低進口,可階段性的降低國際資本對當前階段的“中國需求”炒作熱度,針對本輪價格上漲的主帶動品種,應及時恢復鐮刀彎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