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朝興替的玄機

有人說,歷史就是王朝興亡的輪回;也有人說,歷史就是天下大勢的分分合合。

有人在歷史的興亡中看到了帝王將相的談笑風生。

伊呂兩衰翁,

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

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

風虎云龍。

興王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后,

誰與爭功。

——王安石《浪淘沙令》

也有人在歷史的興亡中看到了生民之苦:

美人自刎烏江岸,

戰火曾燒赤壁山,

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

生民涂炭,

讀書人一聲長嘆。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秦以后的中原王朝,鮮有超過300年的:唐朝289年,明朝276年,偽清267年。漢朝400余年,但分為前漢后漢,宋朝300余年,也分北宋、南宋,嚴格意義上來講,單個政權都沒超過300年。

這其中有何玄機?

有人說,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也有人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孟子將事情的成敗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王朝的興亡也在其中。

下面,徐某就從這三方面,解讀王朝興衰背后的玄機。

天時

所謂天時,就是與時間相關的客觀條件。天時怎樣影響王朝的興衰?

初中時,有篇課文叫《天氣陛下》,講氣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中國古代以農業經濟為主,這注定對天氣的依賴非常高。人們所盼望的“風調雨順”,本質是天氣變化恰好與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相符。如此,糧食才能豐收,人們才會豐衣足食。反之,若氣候與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相悖,則糧食欠收,甚至絕收。如此,必然引起大面積饑荒。若僅一年欠收,靠之前的余糧也能勉強度日。若是局部饑荒,從別的地區調集余糧,也能解決。

對此,古人很早就重視糧食的儲存。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禮記·王制》

盡管如此,若是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導致連年大面積的糧食欠收,則余糧也不足以應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

天氣,自有其變化規律,并不會有意照顧人類的需求。氣候,每隔數百年,就會有重大變化。

5000年來中國氣溫變化曲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幾乎每個王朝滅亡時,都恰逢重大氣候變化。

耶歷190年至耶歷530年之間,亞洲季風為中等強度,變化較強烈,當時中國處于漢朝末期和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時期較為動蕩。

從耶歷530年到耶歷850年,亞洲季風逐漸衰弱。直到耶歷860年時,也就是唐朝晚期,亞洲季風減弱到最小。耶歷878年,爆發黃巢起義,將唐王朝的根基擊垮。

在耶歷910年到耶歷930年間,亞洲季風再次減小。耶歷907年,大唐覆亡,之后是五代十國五十多年的動亂。

耶歷1050年至耶歷1120年間,亞洲季風穩步加強,中國北方降雨增多。彼時,正是富足的北宋仁宗至徽宗時代。

耶歷1120年左右,季風強度開始劇烈波動。耶歷1125年2月,金國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協議”為名,大舉出兵侵宋。耶歷1127年,北宋滅亡。

季風的變化,不僅影響降雨,還有氣溫。幾乎每個王朝末期,都是氣候突然變冷的節點。例如,耶歷225年,曹操派曹丕到淮河廣陵(今淮陰、揚州)視察10萬士兵演習,結果淮河結冰,演習停止。而現代,冬季淮河并不結冰。

今天,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但在唐代,由于季風帶來的氣溫升高和降雨增加,山東、山西都產稻米了,甚至山東濟寧的優質稻米成為皇室供品。

每當氣候出現較大變化時,糧食必然減產。如此,輕則國力削弱,稅收、人丁等嚴重不足。重則天下大亂,烽煙驟起。其實百姓造反(起義)的理由只有一個:沒飯吃,要餓死了,那就放手一搏。小規模的造反,也許撼動不了一個王朝。但當氣候變化帶來大面積,連續性的糧食減產,必然會引起大規模的造反,如此,一個王朝便在農民“起義”中傾覆。

亞洲季風的穩定期,鮮有超過三百年。這是中國古代王朝難過三百年之壽的重要因素。

站在人類的視界,能感知晝夜的變化,并將之劃為12時辰;能感知月亮盈缺的變化,并將之劃為一個“月”;能感知氣候的變化,并將之劃為“四季”。個人壽命,不過百余年,自然界若有超過百年的時間周期,個體就很難查覺到了。不同時代的人,則會因為信息的不對等,覺查不到這種周期差。比如我們在史書中能了解到唐代很熱,但熱到什么程度,若沒有十分詳細的資料,則容易簡單的理解為不過像現代的夏季一般。

莊子早就意識到了有更大的周期存在: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莊子·逍遙游》

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民眾只有在豐衣足食的情況下,才會安分守己。否則: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

——《孟子·梁惠王上》

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整體理解此言,那就是糧食決定著國家的存亡。當饑荒來臨,政治、文化、乃至民族大義等等,都不足以維持王朝的根基。而決定饑荒的根本原因,就是天時。

地利

中華雄立宇宙間,

廓八埏。

華胄來從昆侖巔,

江湖浩蕩山錦連。

勛華揖讓開堯天,

億萬年。

——《中華雄踞天地間》

華夏民族雄居東亞數千年,最初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逐步向四周拓展。從秦一統天下直至今天,漢族定居的主要區域,基本變化不大。雖然從西漢開始,就向周邊拓展,漢唐都曾經營西域,但直至今天,漢族在新疆的人口數量及比例,仍不能與中東部同日而語。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西域大部分地區氣候、土壤,并不像中原一樣適合耕作。而古代漢民族的立國之基,就是耕作。正是由于中原廣大、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中國大一統的王朝。

西歐社會是同一文明區域,卻從古至今都沒成功統一過。其原因是西歐山脈縱橫,海岸線破碎,南部平原太小,北部平原大,但處于苦寒之地,農業發展受限,很難孕育一個相對較大的民族。若某個族群人口超過一個平原的承載能力,只能向外遷徙。之后由于地理的隔閡,不同族支之間很難保持足夠的聯系,久之,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便發生越來越大的差異。如此,漸漸演變成小的國家、民族林立的局面。

而東亞有開闊的華北平原,其余可耕作地區,相對較小。于是,一個政權一旦掌握了中原地區,便可以中原地區的人口、資源為基礎,向周邊輻射,進而一統江南、嶺南、巴蜀等地區。春秋戰國,是中原地區走向政治、文化兼并、統一的階段。自秦以后,凡能率先在中原立足的漢人政權,大多能統一天下,就是這個原因。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得中原者得天下?!倍笠唤y的中國,又能以更高的綜合國力,向周邊進行輻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北山》

正是在這些客觀基礎上,至少從周代開始,中原王朝皆有這種君臨四方的底氣。

而前秦、北魏、金等胡人政權,雖然也占領了中原,但由于激烈的內外民族矛盾,難以充分利用中原地區的資源一統天下。

自秦漢以后兩千多年的大一統王朝更迭中,華夏民族天下統一,家國一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族群共識。同樣,西方人小國寡民的共識,也在歷史的積淀中深入人心。今天,拋開客觀的地理因素,華夏民族仍會趨向于形成大一統的天下國家,而西方亦仍趨向于形成小國寡民。

在中華大地,異族之間的戰爭,打著打著就成內戰了。

在西歐大地,同族之間的戰爭,打著打著就成衛國戰爭了。

地理,有形無意的決定了不同地區的文化。正是在此基礎上,華夏民族無論經歷多少次戰亂,之后仍能形成統一的家國天下。所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钡乩?,給了我們合的基礎。

人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

一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或多或少,或遠或邇的與自身利益相關。而一個王朝、一個天下的興亡,就由其中所有成員的利益關系決定。所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蓖醭d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

當新王朝定鼎天下,必是天下大亂后的寧靜,如秦末陳勝、吳廣舉義,楚漢相爭,而后有漢。隋末宇文化及弒君,天下大亂,而后有唐。五代十國混亂幾十年,而后有宋。元末大亂而后有明。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史記·平準書》

經過戰亂摧殘,天下滿目瘡痍、百業凋零,黎民困苦不堪。新朝初定后,人心思安,百業待興。新的政權,是經歷優勝劣汰、殘酷競爭后的勝方,帝王有絕對權威,官員也較務實,政策執行效率高。彼時,只要對民眾稍加引導,君臣不利令智昏,民眾自然以極高的積極性投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的勞動中。于是,王朝伊始,都有一個快速的恢復、發展期。這個階段,政府一般實行寬松經濟政策,漢初的“無為而治”,唐初的租庸調制等等,都是輕徭薄賦,利于發展的政策。宋、明前期,也都有休養生息的政策。

但此時政權內部并不穩定,開國的文臣武將,大多是前朝“叛逆”,他們還未形成做順臣的習慣。所以,漢高祖誅異姓諸侯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明太祖誅功臣等,皆由此而生。而唐朝,經玄武門之變,消除了一大部分內部矛盾??傊?,帝王此時的重點理應放在政權內部。

而隋煬帝在新朝初定時,傾全國之力征伐高句麗,結果嫡系軍隊潰敗,各路門閥趁機而動,二世而亡。

王朝第二代人誕生于定鼎前后,他們當中,有些人幼年目睹了戰亂,有些人自幼看到滿目瘡痍。因此,他們也容易承接父輩務實的精神。所以,第二代人,大多也勤奮干練。

民間,百業待興,農、工皆不辭勞苦,商賈于合法貿易中已有無限商機。經歷戰爭的民眾,更加珍惜和平,人心思安,也就尊紀守法。所謂“政通人和”,由此而生。

與此同時,在各行各業的辛勤耕耘中,權貴們的財富飛速積累……

如此,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當第三代人主政時,積弊初現。

彼時,多數平民居有定所,相當一批人已有余財,貧富分化趨勢形成。

官僚世家經過兩三代姻親之合,拉幫結派,朝堂爭訟,勾心斗角,黨派結成,黨爭開始。

這代人成長時,已不見刀光劍影,滿目瘡痍。看到的是在歌舞升平中,人們漸漸忘記戰亂之苦,居安不思危。

祖輩、父輩攢下的財富、地位,使第三代權貴子弟含著金鑰匙出生,萬千寵愛中長大,易滋驕奢淫逸之風。私欲膨脹,畏危之心喪失,腐敗萌生。

所謂“富不過三代”,即由此而生。

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老子》

帝王是王朝最大的獲利者,也是最高負責人。王朝若傾覆,臣民可擁戴新君,而帝王及其家族,往往與王朝共存亡。

所以,當積弊日現,帝王開始主導以消除貧富分化,官僚結黨營私為目的的改革。

“世”字的本義,就是“三十年”,一世一代,平均就是三十年。第三代人當政時,是他們已經成人的時代,時間一般是王朝建立的70~100年。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第三代人,是指整個國家的第三代人,并不是第三任統治者當政。比如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開國皇帝劉邦的重孫,但其當政的年代,是從漢朝建立的第62年~第115年,這個年代,整個國家的國民平均而言,處于開國以來的第三代人。

漢武帝當政時,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法制、軍事等全面的改革。這些改革有對外戰爭需要的因素,也有打擊官僚結黨及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政治方面廢止太尉一職,起用近臣參與決策,以制衡相權,加強監察制等。法律方面,命張湯、趙禹修訂律令。經濟方面,將鹽鐵收為中央專營。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方面強化長安的安保,在既有的南軍、北軍之外設立期門軍、羽林軍,專募強健勇武子弟為兵,設置八校尉(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

宋仁宗命范文正公主導慶歷新政,是宋朝建立的第83年。

而唐朝在第66年~第87年,發生武則天稱帝及之后的動亂,明朝在第81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及北京保衛戰,以及后來的英宗復辟,矛盾以另外的方式爆發或轉移。

所以,這些主要的大一統朝代,在第三代當政時,都有矛盾呈現。

這個階段,雖然積弊已現,但國家家底尚且殷實。政權內部,黨爭只是初見苗頭,遠未達到帝王無法掌控的局面。所以,此時民間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動亂。一切問題,只是剛剛開始。

但是,內憂會束縛住王朝向外拓展的腳步。大一統王朝向外擴張,大多在初創的前百年間。漢武帝北擊匈奴、鑿空西域,唐征高句麗,滅西突厥,經營西域,明朝征蒙古等等主動對外戰爭,皆發生在當朝前百年。此后的戰爭,大多是以防御戰為主,雖有敵我拉鋸戰中收復失地的情況,但鮮有大規模的向外擴張了。這其中,與內憂日彰,不無關系。

從另一方面講,也是中原王朝前百年間,已經將有威脅的宿敵解決了。隋煬帝征高麗,原意就是消滅正在崛起的威脅勢力,只可惜失敗了。從這點講,楊廣又值得同情。王朝立足百年后,四夷對中原王朝已經形成了臣服納貢,萬國來朝的習慣。而農耕民族也不像其它民族般,喜歡占領大片的土地,他們只對可耕作地區感興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告子》

先秦時的政權,楚國八百年,秦五百年,國祚綿長。這除了與當時政治、文化有關外,不可忽略當時天下局勢的因素。在列國爭霸的局勢下,所有的政權都要時時注意外患。反之,那些不重視外患,不知自強的國家,早就被滅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中的虞國,算是比較幸運的,因“假途滅虢”的成語而被后人熟知。

春秋秦國,穆公后的數代秦人,都內斗不斷,弒君謀國多次發生,原因就是穆公時定下了不插手中原事務的國策,使當時的秦人失去了對“外患”的考慮。而中原晉楚爭霸,無暇西顧,也給了秦人內斗的生存空間。但戰國伊始,魏國興起,強占河西,秦人如夢方醒,開始重視外患。而后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新軍擊潰秦國臨時拼湊的幾十萬大軍,使秦人痛的咬牙切齒,進而才有孝公求賢,商鞅變法。經七世君主勵精圖治而一統天下??梢哉f秦國是農耕文明中武裝到極致的戰爭機器,這背后的動力,就是強大的外患。而始皇一統天下后,又失去外患之慮,才有趙高亂政的舞臺。

之后的大一統王朝,無論是威懾四夷的漢唐,還是三百年與胡虜戰斗不止的宋,抑或是被后金趁亂竊居的明,本質都是亡于內憂。因大一統王朝在解決所有外患后,就會隨著時間積累,黨爭愈演愈烈,腐敗滋生,帝王漸漸失去對中下層的掌控力。漢、唐直接亡于軍閥割據,宋朝雖亡于外敵,但實因內部政斗而掣肘,以至無法全力對外,否則,不會有岳飛之冤,辛棄疾不用等諸事。而明朝,則由于官商勾結,上欺皇帝,下榨黎民,至使天下大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王朝百年后,內部中央集權,外部四夷賓服的體制,已經成熟。長期的安定,使人們早已忽視外患。朝堂上,官僚黨爭。民間,在貧富分化中,富人之間開始內卷,于是鋌而走險行不法之事者開始滋生,富人與窮人間,矛盾越來越重,于是,造反者時不時出現。種種內憂,使人們越來越不太平。

長期的內憂產生的積弊,也會引來外敵的覬覦?!叭鮿t卑服,強則盜寇”的異族,發現天朝不再那么強大時,便再次試探著背叛。

于是,王朝的中后期,即便有幾位德才兼備的明君,其政績也很難與開國的前幾代帝王相比。因為,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不斷出現的內憂外患的各種問題。所以,他們在史書中,大多顯的平庸。

王朝的車輪,就這樣在矛盾中繼續彳亍前進,但當亞洲季風變化的周期來臨,帶來連年糧食欠收,多重矛盾下,王朝終于被擊垮。

中國歷史朝代演變圖

如果在二三百年時,連續風調雨順,王朝會垮臺嗎?竊以為,這個假設下,垮臺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因為當百姓有糧食足以活命時,很難會出現大面積動亂。而官僚與富商,等即得利益者,也沒有挑起戰亂的動機。

如果在王朝前百年時,出現劇烈氣候變化,連年干旱,王朝會垮臺嗎?竊以為,可能性也小很多。因為這個階段,人口還沒有在前一場動亂后完全恢復,即使有動亂,規模也不會太大。以及整個政權系統運轉還較高效,小的動亂也易被政府撲滅。

如此,三百年,就是一個王朝的大限,到了這個壽命,王朝傾覆,天下大亂。在戰亂中,矛盾以暴力的方式解決,資源得到重新分配。人口凋零,滿目瘡痍。如此,當天下人心思安,軍閥在戰亂中耗盡戰力后,再由相對較強的勢力收服四方,進入下一個王朝,新的周期,再次開始。

這正是: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久,則窮。周而復始。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日月相推而明生焉?!?/span>

——《周易》

但,歷史并不是原地打轉。因為,在一亂一治的更替中,人類的科技、文化、政治在不斷的前行,財富在不斷的上升。只是,庸人看到的是二維的圓,智者看到的是三維的螺旋。

以史為鑒

現代,許多人認為人類已跳出古代一治一亂,周始循環的規律。但近些年世界經濟局勢的發展,及由此引發的國際政治變化,又多少看到了歷史周期的影子。

自二戰結束,人類開始幾十年高速的和平發展,期間,雖有個別國家起落興替,但世界總體穩步上升。近十年來,米國經濟開始疲軟,并波及世界,這其中細節,在此不贅述。要注意的是,奧巴馬上臺時間,是米國疲軟的里程碑,正是二戰后的第64年,也正是“和平年代”的第三代人,這與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發展時間,幾乎一至。

古代東方,是以中華大一統王朝為中心,領導周邊國家,形成一個經濟圈。現今世界,是以米國為中心,領導西歐及世界,形成一個全球化的經濟體。這兩個經濟體,雖所處時代、科技、文化等背景不同。但由于人類的共性,其發展規律,仍有許多值得參考、借鑒的歷史經驗。因為,人性不變,人類在相似的情況下,也就往往會做出相似的抉擇。

今天的世界格局,既有些像秦漢大一統后,一國獨大,四方賓服的格局,當然,這個大國是米國。又有些像春秋戰國,米蘇(俄)爭霸,中米角逐。更大的世界,關系也必然更復雜。并且,由于今天經濟、科技、信息傳播速度,遠比古代高效,以及,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也會造成未來的發展速度、方向,并不能完全照搬古代的經驗。

所以具體的事件,需要豐富的歷史知識,才能做到更全面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分析。

總之,從大方向來看,未來,世界很難像前面七十多年那樣高速發展。因為貧富分化已經形成,許多國家將出現經濟問題,由此又引發政治問題。而西方大商人,小政府的制度,使政府很難進行有效的改革,如此,矛盾的發展,可能會更快。

但今天的國家,比古代有更強的承受力。古代,哪怕是中原天朝,也難以承受天災人禍連續打擊造成的民生艱難,以及由此引起的暴亂。而今天,一個國家若缺糧食,總能有辦法從別的國家調集。如此,便不會有大規模、持久的暴亂。

但若發生全球性的滯脹及自然災害,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發生什么樣的影響,今天很難用歷史經驗來預判。

也許,世界將仍以新的周期,進行一治一亂的更替;

也許,世界將長久和平。

《易》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讀史,并不是為了“聽說書掉淚,替古人擔憂?!碑吘?,千百年過去了,古人的事早已定局。但能有一份替古人擔憂的心,說明個人在感同身受的體驗歷史,也是難得的心境。而我們學習歷史最重要的作用,是在歷史的起伏中,學習前人成敗的經驗,看到家國興衰的規律。從而指導自己對未來的大勢做出更合理的判斷。

讀經不讀史,譬若坐井觀。

謂天遽在是,天亦為其難。

六經日月炳,群史列宿攢。

風雨殊嗜好,氛祥異賢奸。

譬之閱終歲,乃識暑與寒。

蜉蝣而蟪蛄,何悟至理殫。

治機與亂臺,眇忽如虱肝。

及其大開閤,陰陽不能千。

名賢強補救,丸泥封雄關。

擢擢命人杰,未悟源與瀾。

達人秉潛默,燭照窮鴻盤。

歷歷萬古事,森列棱與丸。

復古且泥古,戾俗非俗刓。

善哉師其意,瑞世紛龍鸞。

——清·徐樹銘《潛默篇》

一陰一陽,無終無始。

終者自終,始者自始。

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

萬萬千各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什么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漫談忽必烈更改國號的內在原因
兩個大一統王朝之后的朝代,直至滅亡也無外患,為何會沒落?
中國歷史時間軸
你真的了解歷史嗎?自夏朝開始各個朝代及疆域圖
中國朝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石屏县| 牟定县| 綦江县| 楚雄市| 双城市| 买车| 平果县| 炉霍县| 赤城县| 咸丰县| 喀喇| 庄浪县| 柳河县| 冷水江市| 鹿邑县| 保山市| 手游| 辽源市| 万安县| 贵港市| 中江县| 敦煌市| 犍为县| 黑水县| 丹寨县| 陇川县| 太白县| 明水县| 铜山县| 宿州市| 海门市| 海晏县| 洛隆县| 新乡市| 武夷山市| 兖州市| 镇雄县| 信丰县| 昌吉市|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