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國長達五千余年的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兩個隊歷史進程有著極大影響的政治制度,這兩個制度以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分水嶺,一個是先秦之前使用過的封建制度,還有一個就是秦始皇開創的郡縣制。但是在歷史的爭論之中,兩者互有比較,這樣的爭論一直持續了接近2000余年。
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首先由西晉的著名學者陸機打破了僵局,在他的觀點之下,封建制不失為一個健全的制度,首先他認為在封建時代,'民由定主,諸侯各有其務',這樣就是說,民眾在諸侯的領地之中都與穩定的統治者,而這些統治者因為領地范圍是世襲的,不像地方官那樣為保全自己的官位和業績而對百姓那樣的殘暴,為追求長久利益的諸侯是不會慌亂治國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
在這種上者沒有茍且和貪婪之心,百姓也相對生活穩定,彼此團結的情況下,這樣的制度很少會出現貪官污吏,對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種保障。相比之下,郡縣制的長官只會將自己的眼光放向金錢和官爵的未來,自身的利益只在升遷又怎會體貼的觀察民眾呢?
這樣的情況用陸機的話來說,就是'五等之君,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這樣的一句話很明顯的就表明了諸侯在地方的治理是為了長遠的發展,而郡縣地方官的態度則是為己圖利,這樣兩種不同制度的優劣似乎在這一點上來看,高下立知。
有贊同封建制度的人,當然也有人是支持郡縣制度的。柳宗元就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封建論》,在這篇文章中,他的看法就和西晉的陸機截然相反。他認為,在秦始皇開創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之后,只有郡縣制才是符合時代和歷史進程的發展的。郡縣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選拔人才的公平制度是十分合理和有用的。因為·人才從來都是呈流動性的,有能力的人在合理的制度下可以更好的脫穎而出,沒有能力的相應的就會沒落下去。這樣極大的符合中央選拔人才的要求。恰恰相反的是,封建制度鼓舞的諸侯集權制度,從一而終只能由血緣關系組成,這就造成了政治制度管理上思想的僵化和人才的沒落。
(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
而郡縣制度的另一方面,也是秦朝開國之初,中央的管理和統治者最先想到和處理的,就是郡縣制度很少會爆發叛亂,即使是天下大亂,但是由于郡縣的長官都是由中央領導者直接任命的,易于管理,這就減輕了中央應對叛亂的壓力。而諸侯國那樣的管理很容易爆發諸侯反抗天子的暴亂。
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中國歷史上,每個王朝建立之初,都夢想著自己一家一姓永遠統治下去,所以秦始皇規定自己以下的皇帝依次稱二世、三世……夢想能傳至萬世而無窮。到了最后一個王朝,統治者更是動不動就稱,'我大清億萬年無疆之運',如果非要給我們愛新覺羅家的統治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億年。
(秦朝初期的郡縣制)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歷代皇帝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我們上幾章講過,皇帝們如何從制度上防范威脅皇權的因素,讓天下永遠在自己一家人手里。
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制下沒有一個王朝能達到這個目標。秦朝統一之前,中國王朝壽命都不短。夏、商各500年左右,周朝約800年。
而如果我們按傳統算法,南北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為正統,五代時以北方王朝為正統,則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23次,從秦到清2132年,每個王朝平均存在92年。
因此,王夫之認為,'郡縣之制'實際上是不利于皇帝的。'秦、漢以降,祚不永于商、周;……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秦漢以后,王朝的壽命遠不如商周。看來郡縣制這個事,其實是不利于最高統治者的,導致他們享國時間大大縮短。
像西晉之后爆發的八王之亂,就是由諸侯各懷異心,彼此征戰,從而導致外族入侵。八王之亂期間,戰火紛飛,連年的戰爭打破來人們寧靜的美夢,在強烈的求生欲的支持下,讓百姓們自發的進行大規模的流亡,遷徙活動來躲避戰火。大量中原北方地區的人民向江淮等地逃生,由此南方政權逐步建立,南北朝對峙局面就此形成。
(封建制度下的諸侯混戰)
八王之亂結束后,中原政權元氣大傷,北方邊塞少數民族大舉入侵,五胡之亂就此爆發,西晉政權在此期間崩潰。此后的兩晉南北朝基本上延續了八王之亂后的動蕩,統治階級間的權力爭奪令人眼花繚亂,北方的中原大地上胡人肆意橫行。統治階級間的斗爭在這一期間大多表現為各大臣、皇室貴族與外戚之間的利益權力爭奪,大量的流血戰爭在兩朝期間枚不勝數,整個朝代無時不刻在進行著權力爭奪,動亂不堪之中。
中國會頻繁地改朝換代,一個重要因素是頻繁的農民起義。自秦始皇以來,每隔百十年,華夏大地上就會有一次大的農民起義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的統治,部分地調整生產關系,迫使后繼王朝調整統治政策,推動歷史前進'。那些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我們耳熟能詳:陳勝吳廣、紅巾黃巾、黃巢赤眉、瓦崗寨梁山泊、李自成洪秀全……除去這些大型起義之外,地區性、局部性的起義更是遍布中國歷史的每一頁。
中國歷史還有一個規律,就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起義基礎上的王朝一般都十分長壽。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秦、隋、元前面,沒有一個農民大起義來徹底打碎舊的社會結構。而接下來的長壽王朝,都是在農民大起義的基礎上建立的,這些農民起義把原來的社會破壞得很徹底。這就是所謂'大亂達到大治'。
(西晉之后的五胡亂華)
而全國范圍內的大型農民起義也是郡縣制下的獨有現象。封建制下從來沒有發生過全國規模的農民起義。夏商周三代,只有一個小規模的'國人暴動',而且暴動的目的不是推翻周朝,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夏商周三朝的政權變化,包括西周變為東周,都與農民起義無關。而大一統郡縣制建立不過1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場大的農民起義,以陳勝、吳廣為代表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就轟轟烈烈地發動起來了。
結束語:郡縣制和封建制度之爭的討論勢必還將延續下去,孰優孰劣我們也難以評判,但是歷史的發展必然有其進步性和前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