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對于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是極為重大的,為加強對于國家的統治,它從宗法血緣、政治制度、禮儀等級等若干方面對整個中國進行了規劃,并以制度的形式完全確立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實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分封制度。這個制度把姻親血緣和地方行政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確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王位繼承制度,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宗室兄弟、功臣姻親和前朝遺老為主要分封對象的封國制度不在適合社會政治的發展,其原本為維護自身統治而進行的分封成為了國家內亂的導火索和策源地,之后被以“郡縣制”為代表的地方行政力量取代。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以西漢、西晉和明代為代表的一些朝代開創者出于種種考慮,實行了以“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郡國并行制”,但毫無意外,直接導致了國家的分裂與戰爭。但總的來說,“分封制”的核心要義,依舊對整個中國政治制度有深刻的影響。
圖|權力的中心
“武王滅紂”后,以周公旦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出于對于國家治理體系的考慮,開始實行“宗法制”和“宗法制”并行下的全新行政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周王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其余的諸子與同姓親屬、功臣等一起進行分封,成為諸侯。諸侯隸屬于周王,對周王有防守邊疆、定期朝見和朝貢繳稅等義務。諸侯在封國之內也是君主,也同樣實行分封制。這樣一來,就確立了一整套涵蓋各級單位的行政制度。
不過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以西漢、西晉和明朝為代表的朝代,出于穩定政權的各種需要,在建國之初實行以分封制和郡縣制混合的“郡國并行制”,不過后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制度并不適合封建國家的發展,反而造成了國家的動亂。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實力遠低于項羽,但為了團結力量,提高自己的實力,劉邦封韓信和英布等人為王,是為“異姓王”,這樣就增強了劉邦集團內部的凝聚力,從而為打敗項羽奠定了基礎。漢代建立后,劉邦在受到分封制的裨益下,在繼承秦代郡縣制的同時,又大豐劉姓子弟為王,成為“同姓王”,王國和郡都隸屬于中央,但是實際上諸侯過得地位遠高于郡,這就為分裂埋下了禍根。
圖|七國之亂戰爭圖
在漢文帝時,為了限制諸侯王日趨膨脹的實力,開始實行“削藩政策”,文帝時在賈誼的建議下推行《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文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把這項政策在小范圍內開始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了漢景帝期間,諸侯的實力愈加龐大,直接威脅到他的統治,因此景帝果斷采取了晁錯的《削藩策》大量削減諸侯勢力,于是以吳王劉濞(bì)為首,聯合膠東、膠西、楚、濟南等六個國家,借口“清君側”起兵叛亂,他們在景帝誅殺晁錯后仍不收手,于是景帝派周亞夫成功平叛,阻止了漢代的分裂。
隨后到了漢武帝劉邦時期,他采取主父偃的建議,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首先,頒布《推恩令》,其中規定諸侯王除了由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封國內的一部分土地分給其余子嗣,使其為列侯,并由皇帝賞賜這些列侯的封號。把王國分為若干小侯國的做法,其實質就是把王國的領土和中央直轄的土地進行轉化,隨后,漢武帝頒布《左官律》和《附益法》,來限制王國內的各項事務權利;最后,通過“酎(zhòu)金奪爵”的方式,借口諸侯王上貢的黃金成色較差,削奪了一百多個諸侯的爵位,從而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
圖|漢武帝劉徹
西晉是三國分裂之后的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而司馬懿在建國之初,就依靠諸位宗親來幫助自己奪取政權,在立國之后,就大封宗族權貴,導致此時期的宗親士族權利極大。
“八王之亂”的誘因就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太子人選的問題上出現了重大的失誤,從而導致賈皇后趁機干政。晉武帝死后,晉惠帝繼位,賈皇后為了獨攬大權,便與攝政的外戚楊駿發生矛盾,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皇后為獨攬大權輔政的楊駿,隨后相繼有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東海王司馬越、齊王司馬冏、楚王司馬瑋等八王宗室親王卷入最高權力之爭。最后,在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在東海王司馬越的支持下晉懷帝司馬熾繼位,掌握了朝廷大權,一共經歷十余年之久的皇室內亂最終結束,而這場動亂極大的損傷了西晉的元氣,并直接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從此之后整個北方中原地區進入了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晉書》載:
群王被囚檻之,骨肉遭梟夷之刑。
圖|八王之亂形勢圖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明代內部宗室的二十五人分封為藩王,分別駐扎在北方邊境和全國的各個戰略要沖,希望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來加強國家治理,從而達到拱衛皇室的目的。分封的諸位親王地位十分之高,除了掌握財政大權外,都設立“親王護衛指揮使司”進行軍事管理,其中以北方的燕王朱棣實力最為強大。
由于太子朱標早早逝世,朱元璋就傳位于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他上臺后,有感于藩王勢力的極具膨脹,對中央政權和國家穩定構成威脅,于是會同齊泰和黃子澄商議削藩之事,在削除五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后,各地藩王與朝廷決裂,以勢力最強的燕王為首領,打出“清君側”的口號與建文帝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戰爭。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朱允炆下落不明,而朱棣則遷都北京,改國號為“永樂”,是為明成祖。《明史》載: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圖|靖難之役
這項制度以血緣和姻親關系為紐帶:它對內確定了貴族的親疏遠近、等級、分封和世襲的關系,保證了王位繼承的合理性,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各類血緣宗親的繼承爭端;對外達到了周初利用眾多諸侯國以藩屏周,管理被征服地區的民眾,進而鞏固統治的目的。
不過由于諸侯國在本國疆域范圍內擁有獨立的政治系統、經濟架構和財政大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建國統領的去世,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國開始不再承擔相應的義務,并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威,隨著新任皇帝有意著手削藩便出現了強烈的分裂因素,這也直接拉開了諸侯混戰的序幕。
圖|明成祖朱棣
事實證明,以血緣宗親為核心的分封制,隨著歷史的演繹,不在適應所有場景的使用,而“郡國并行制”這種折中之策,也是不適合地方行政的治理。
西漢、西晉和明朝的建國者,為加強對于國家的穩定,希望以血緣紐帶為紐帶來促進國家的治理,對分封在外的藩王極高的自治權,這樣做不但沒有使國家走入安穩的發展渠道,反之成為了動亂的罪魁禍首和策源地。
參考文獻:
《漢書》
《晉書》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