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只是奴隸制是否道德的爭論,遠遠不足以引發那么慘烈的南北戰爭。真正按下南北戰爭開始按鈕的應該是北方人。因為自從獨立戰爭之后,北方人就醞釀出一種強烈的道德優越感。北方人在道德上一直這么指責南方人:我們北方不蓄奴,南方的奴隸主蓄奴,南方人不敬上帝,他們不遵從人人平等,南方人在道德上墮落敗壞。
有的人停留在理性的口頭指責上,有的人就會付諸行動。比如有人不斷地用逃奴的官司來騷擾南方人,他們會把這個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雖然他們不覺得這類官司能贏,但是我們把你們拖到法庭上,有一個在道德上指責你的機會,這也算我小贏一局啊。
更有一些有很強行動能力的人,他們到南方組建一些叫“地下鐵道”的地下組織,鼓勵奴隸逃亡,然后通過地下組織把他們運到北方。
這對南方奴隸主來說叫什么?這叫偷我的財產啊。你以為蓄奴容易啊?好貴的呀。
一百多年后,我們再回看當時南方人的這種處境,我只能打一個比方來說明。南方人雖然知道在道德上他們未必站得住腳,但他們手里有憲法保證他們現在有蓄奴的權力。這就有點兒像我們今天愛吃狗肉的人處境。吃狗肉法律沒禁止吧?都說聞得狗肉香,神仙也跳墻。可是社會上有一些養狗、愛狗人士,他們在道德上無法容忍你吃狗肉。這怎么行呢?狗是人類的朋友啊。
那些吃狗肉的人就會覺得,在這個小區里生活,我們家燉點狗肉湯喝,為什么所有鄰居都站在我們家門口罵?罵就罵了,大不了我不理他唄,我內心強大,神經像鋼絲一樣。但道德有天然攻擊他人的傾向。就有人管不住自己,他們是行動派,直接把你們家砸了,把狗肉湯搶走,還把你們家人打了。那你說你還受得了嗎?雖然吃狗肉是你的權力,但道德上被指責成這樣,出門買個菜還一幫人圍著你罵,那你萌生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什么?我算你們狠,我也不跟你們爭論,你們人多勢眾,我搬走總可以吧?我不在這個小區住了。
南方人說你們北方人不是道德高尚嗎?那你們過你們的,我過我的,我脫離聯邦,這總可以了吧?所以第一個宣稱脫離聯邦的就是南卡羅來納州,美國最大的蓄奴州。他說我不跟你們過了。
可是北方人不干,尤其是林肯。實際上林肯當選總統的時候,南方沒有一張選舉票是投給他的,他就是北方人選舉出來的總統。所以南方人說,這樣的總統我為什么要認?在我們這兒,他已經不是票多票少的問題了,他是一票都沒有的,他就是北方人的總統。
所以林肯距離赴任還有三個月的時候,南方已經選出自己的總統 了,叫戴維斯。他跟林肯一樣都是肯塔基州人,而且這兩個人長得還有點兒像。林肯上任的時候,美國其實已經是兩個國家了。南方人說:對不起,拜拜,我搬出這個小區。
難題就放到林肯桌面上了,他不是一個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但林肯是一個堅定的聯邦主義者。雖然他在道德上認為,蓄養奴隸是應該廢止的;但是在法律上他非常清楚,憲法沒有賦予他權力讓他廢除南方的奴隸制。
左:戴維斯,右:林肯
于是林肯做了一個牽強的法律解釋說:你們不能走,這叫叛國。所以我要把你們抓回來。但是我不欺負你,我尊重你的權利。與此同時的客觀情況是,我也沒有辦法制止北方的那些廢奴主義者們繼續罵你、欺負你。這就是林肯當時的心態,也是南方當時的處境。
矛盾激烈到如此程度,還不足以爆發那么劇烈的南北戰爭。真正讓南北戰爭打得那么慘烈的最后一個砝碼壓在了秤盤上,這個砝碼就是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這個州特別有意思,它的名字的詞源是英文詞virgin(處女),這個州的精神境界確實像處女那樣純潔。要知道弗吉尼亞州是美國非常具有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的州,美國國父一代很多人都來自于弗吉尼亞。華盛頓、杰斐遜都是弗吉尼亞人,估算一下,美國有八個總統來自弗吉尼亞。所以弗吉尼亞州號稱“美國總統之鄉”。弗吉尼亞人對美國的創建做了最大的貢獻,所以弗吉尼亞人最愛美國。
可是愛美國這個概念的第一個問題是:他們愛的是什么?不是美國這個集體,而是關于美國的一系列建國原則。這才是弗吉尼亞人,華盛頓、杰斐遜這些人為之奮斗和獻身的真正的東西,就是美國的建國原則。在這些原則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叫自由。當年為了反抗英國人,我們13個殖民地的代表坐在一起形成了這樣一個國家,我們要的是什么?就是要獨立和自由,就是要用我們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的權力。
弗吉尼亞雖然后來在南北戰爭中加入了南方,雖然它也是一個蓄奴州,但是州內反對蓄奴的聲浪是非常強烈的,其實只要讓歷史稍稍再給它一點點時間,弗吉尼亞可能自己就把奴隸制廢掉了。事實上弗吉尼亞州后來也確實分裂成兩塊:一塊叫西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就加入了北方,說我們堅決要把奴隸制廢掉。另一塊就是現在的弗吉尼亞州。
但是對于現在的弗吉尼亞州來說,1860年是必須要做出選擇的年份,弗吉尼亞州的態度非常清楚。第一,我們反對蓄奴;第二,我們愛美國,我們反對南部的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州退出美國。但是——這個“但是”就變得特別重要了——如果北方的聯邦要用軍事、暴力、軍隊把他們抓回來,剝奪一個州脫離美國的權力,對不起,我們不同意。不同意的方式就是我跟你死磕,我加入南方跟你死磕,這就是弗吉尼亞的態度。所以,弗吉尼亞州從來就不是為奴隸主,更不是為奴隸制來打這場戰爭的,它為的是先輩們留下來的那些關于美國建國的偉大精神而打這一仗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說到在南北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他叫羅伯特·李。這個人直到今天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都非常正面。而他生命當中的很多標簽,我們現在看來完全沒法理解。比如說,他是一個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他是一個堅定的聯邦主義者,他認為南方不應該脫離北方,但是羅伯特·李是后來南北戰爭當中的南方總司令。他太會打仗了,以至于他是北方最兇惡的敵人。
羅伯特·李將軍
羅伯特·李身上的故事幾乎可以詮釋南北戰爭當時美國的時代悲劇。羅伯特·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人才,在當年美墨戰爭中是一個戰斗英雄。所以南北戰爭剛準備開打的時候,林肯瞄準的第一個北方總司令人選就是他,去找他說你能不能當這個總司令?羅伯特·李說這個事兒先緩著談,我要看弗吉尼亞的態度,因為我是弗吉尼亞人,我不可能帶著北方聯邦的軍隊去打我的家鄉、我的兄弟、我的父老,這是不可能的。
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美國人第一認同的共同體不是這個國家,而是自己的州。美國的州叫State,實際上就是國家的意思,美國只是一個聯邦,是聯合起來的國家,所以他們的認同更多的是自己所在的州。后來當弗吉尼亞加入到南方陣營的時候,羅伯特·李跟林肯說拜拜,他回到了南方擔任南方的總司令。
所以,我們再細細地看南北戰爭內部的機理,我想說,歷史上的是非遠遠不像一百多年之后的我們看得那么一目了然。實際上,當時沖突的雙方各自有各自道德上的理由,各自有各自法律上的理由。但是,當這些理由經過醞釀、沖突、發酵,到1860年它們實在沒有辦法再在一個框架里共存的時候,戰爭就這樣悲劇性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