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熹平石經殘石)
今天,又要和大家講故事了。
(一)
故事要追溯到公元183年,當時是中國的東漢末年。
這天在首都洛陽太學門外,正在進行著一場盛大的文化儀式。
儀式的主題,是為46座鐫刻有《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進行隆重的揭幕儀式。
據后世考證,這些石碑的體量非常巨大,每座高度在3米以上、寬度也在1米以上。
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46座高大的石碑巍然聳立的壯觀場面。
可能大家會疑問,為什么東漢王朝要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樹立如此巨大的一座座石碑?為什么又要將儒家經典鐫刻其中呢?
對于這個疑問,需要進一步展開介紹。
(二)
眾所周知,儒家學說的諸多典籍,比如“四書五經”,很多產生于年代更早的春秋時期。
后來歷經戰國時期的“七雄紛爭”、秦朝的“焚書坑儒”以及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不少典籍遭遇到破壞性的毀滅。
自西漢王朝建立以來,政府先后實施了不少有利于文化恢復與繁榮的利好政策,比如廢除了“挾書律”,廣開獻書之路,設立了“博士官”,再加上漢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得到了空前發展,被立為官學,儒學經典得到了廣泛研究與推廣。
然而儒家經典在發展和傳承過程中,依舊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漢代研究儒家經典的有關人士,形成了不同學派。這些學派對于儒家經典的研究和解讀,形成了各自的理論體系,而且在傳播過程中分歧越來越大。
其次,古時候的文字傳播技術,不像今天這么發達、精準,純粹靠手抄、口述,隨著傳播的環節增多、時間推移,許多經典在流傳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謬誤。
另外,此前漢王朝也曾經制定過標準版的儒學經書,用漆書寫,藏于蘭臺,稱為“蘭臺漆書”。然而經常有一些官員在收受賄賂后,為滿足某些讀書人一己之私,暗自篡改經書。如此反復,就連官方曾經整理的標準經書也被改的面目全非。
因此,針對儒家傳世經典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校正和整理,刻不容緩!
(三)
公元175年,這個倡議由東漢文化大家蔡邕提出來。
蔡邕是一位文化全才,不僅精于研究經史子集,在音律、辭賦、書法方面更是造詣深刻,影響久遠。
此時在位的皇帝,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記述的劉備“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中的漢靈帝劉宏。
“靈”是劉宏的謚號,通過這個謚號大家應該能看出來,劉宏作為皇帝的業務能力很一般。
經過蔡邕的積極諫言、努力爭取,整日里只喜歡重用宦官、只知道賣官鬻爵、魚肉百姓的劉宏,終于同意了:由蔡邕牽頭,集合了當世最頂尖的文化大儒,聯手開啟了這項規模恢弘的文化項目——整理儒家經典。
這是一項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不僅因為工作量很大,更在于其完成難度:
比如《尚書》,在當時就有伏生口述的《今文尚書》以及發現于孔子后人房宅墻壁里的《古文尚書》;
比如《論語》,有三個版本,分別是:
1、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二十篇;
2、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3、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文論語》二十一篇。
比如《詩經》,竟然有四個版本:齊地博士轅固生的《齊詩》,魯地經學家申培的《魯詩》,燕地博士韓嬰的《韓詩》以及趙地的毛亨、毛萇叔侄二人的《毛詩》。
而且數百年來,儒家經典在流傳過程中,被刪改的現象屢禁不止,想要從這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厘定出一整套最具權威性、準確性的典籍流傳后世,難度是非常大的。
(四)
在耗費了大量心血后,蔡邕等人終于完成了對《周易》、《尚書》、《詩經》(采用了更接近先秦詩義古貌的《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七部經典進行統一審核與校對。
如何才能確保這些經典能夠流傳后世,不會再像“蘭臺漆書”那樣被惡意刪改呢?
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用石碑將之公布于眾,讓全天下的讀書人可以隨時看到它。
七部經典、統共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不僅要確保文字準確無誤,更要展示出當世最頂尖的書寫藝術水準,因為未來它將樹立在洛陽太學門口,接受全天下讀書人的瞻仰和膜拜。
書寫碑文的任務,繼續由蔡邕肩負起來。
蔡邕先用紅筆書寫在石碑上,絲毫不敢馬虎,幾乎凝聚了自己畢生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待審核無誤后,再由工匠逐句逐字進行鐫刻。
從公元175年開啟這項工程,一直到183年石碑完成,共計歷時九年時間。
該石碑落成于東漢熹平年間,因此也被稱為“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詩經》殘片)
《后漢書》記載了熹平石經問世之后,轟動整個東漢王朝的盛況:
“及碑始立, 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
我們可以遙想,兩千年前,全國各地的讀書人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后,終于來到他們心目中的神圣之地——洛陽太學。在那里,他們誦讀著熟悉的文字,臨摹著那蒼勁有力的筆跡,感悟著圣人先賢的智慧,沐浴在熹平石經所散發出的流光溢彩之中。
那是怎樣一幅令人為之動容的壯麗畫面!
彼時由于漢靈帝的腐敗統治,東漢王朝已經呈現出頹然之勢。集文化與藝術于一體的熹平石經,卻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東漢太學昔日的生機與盎然,看到了讀書人的風骨與氣魄。
(五)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王朝的統治受到了根本性的沖擊。公元190年,董卓攻占洛陽后,焚毀了洛陽的宮殿、太學,熹平石經也未能幸免,受到了嚴重損壞。
東漢之后,更是延續了數百年的魏晉南北朝亂世。
由蔡邕等人耗費無數心血鑄就而成熹平石經,最終成為了東漢王朝最后的文化絕唱。
然而,正是這最后的絕唱,卻為后世守護住了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經典。
今天,《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的誦讀聲,依舊響徹中華大地、綿延不絕。
如今,歷經近兩千年的歲月跌宕,昔日里被文人仕士頂禮膜拜的“熹平石經”,僅僅遺留下來些許殘片,能夠辨別的文字大概也僅有幾百字,分別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洛陽博物館以及北京圖書館。
根據今天發現的石碑殘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碑文都是由極為標致、工整的隸書書寫而成,字跡可謂雍容典雅、剛柔并濟、端莊雄健,是歷朝歷代書法人士修習隸書的標準,并且極大地促進了隸書向楷書的轉化。
梁武帝在《書評》中這樣贊譽熹平石經道: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毫無疑問,熹平石經誕生和流傳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書法范疇。
它更像是一個散發著熱量與光芒的文化圖騰,它讓滿載著圣人先賢智慧的文化典籍,伴隨著文人仕士的廣泛傳播,獲得了強大生命力,繼續照耀華夏文明亙古流傳。
后記:
本來開啟《中國書法史上的幾個重要時刻》系列文章時候,原想將甲骨文、金文系列排前列,畢竟這兩者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文字之源。然而在了解了熹平石經的歷史淵源后,深深地為其背后波瀾壯闊的歷史所打動。熹平石經不單是一個書法作品,同時還凝聚了中華民族圣賢經典、文人仕士的使命擔當,正如宋朝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法也好、辭賦也好、詩詞也好,我們中華民族所開創的一切優秀文化綿延至今,不正是秉承著這樣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