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白先生生于安徽鳳陽,早年入蘇州美專隨顧彥平先生學畫,并潛心臨習過云樓藏畫。先生的青年時代是在文化積淀相對深厚的江南地區度過的,奠定了堅實的傳統文人山水畫根基并確立其中國畫學思想理念。1949年是先生人生的分界線。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先生定居西南僻地貴州直至終老。劉知白一生的藝術求索之路不隨時隨地而轉移,也不因境遇變化而變化。先生生前摯友姜澄清先生說他“清逸是一以貫之的”,這種與時世不調的清逸來自于傳統藝術精神的浸潤與堅守,抑或是性情使然、人格使然。近一二十年來,劉知白先生的作品漸為識者所重,研究者亦多矣。今天,對其人其藝的再發觀、再研究,進而學習他的精神信念,重塑民族藝術之魂,這一點,比對先生藝術本身評價的高下更為重要。
劉知白(1915—2003)安徽鳳陽人。號白云、野竹翁、如蓮老人等。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國畫科,1935年拜顧彥平為師學習吳門畫法,同時入住蘇州怡園,潛心研習“過云樓”所藏歷代名畫,其間又隨師拜訪蘇吳藏家,名家。1949年定居貴陽。
大滌子曾云:“古者識之具也,化者識其具而弗為也。”古法是古人認識造化的具體體現,而對古人之法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所謂“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七十年代中后期,劉知白大作寫意花卉和指墨山水,這成為他潑墨山水之變的一個契機,促成了劉知白晚年的山水之變。1985年后,知白老人的潑墨山水,漸成自家模樣,至1990年代初,筆墨相互參差滲化,由于筆的痕跡在畫中仍占有相當比重,因此廣為雅俗兩界所愛;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潑墨更加狂肆,全無章法定式,筆線漸為潑墨所破、所隱,筆與墨會,頓生氤氳。然凡山川之形勢、風雨晦明之氣象、縱橫吞吐之節奏、陰陽濃淡之凝神、水云聚散之聯屬、蹲跳之行藏、羅列之峰嶂……皆于漶漫迷蒙之中自成章法、意象,皆“與予神遇而跡化”,真正進入了“我有我法”的境界一一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潑墨大寫意山水,前無古人地表現出了貴州高原那種水天相連、云霧繚繞、氣象萬千的神韻。新舊世紀之交,知白忽然又進入了另一個境界,筆墨不再講究了,初看一片漶沒渾茫之境,筆似未至而意已到,畫似未完其意已周;細審山間野趣、生機具在其中。其品入神逸,格超時流,與賓翁晚年之作神理相合,可謂是“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這一點,非曾親歷貴州山水之間者,是萬難體會到的。朱京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現代美術研究室主任,文化部傳統中國畫研究中心研究員作品賞析
擬云林法
23x18cm
1948年
秋山紅樹
54.5cm×39.5cm
1949年
溪橋煙雨(指墨)
40cmx49cm
1949年
中國美術館藏
米氏云煙(指墨)
40cmx49cm
194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擬冷謙筆意
90cmx40cm
194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松壑云起
12cmx17cm
1955年
溪山歸舟
12cmx17cm
1958年
洗馬畫稿
32×48cm
1971年
燕子巖
32cm×48cm
1972年
白荷圖
97cm×68cm
1977年
潑墨山水冊之一
35cm×24cm
2001年
山居圖
17.5cmx25.5cm
1976
金魚冊選三之二
16cm×24cm
1977年
山水冊之一
52.6cmx39.8cm
1993年
湖山人家
40cmx50cm
1994年
潑墨山水之七
133cmx69cm
1997年
墨梅之四
97cm×68cm
1997年
山登絕頂
80cm×58cm
1997年
中國美術館藏
霧中山色
138cm×68cm
1999年
中國國家畫院藏
潑墨山水
137cmx70cm
2001年
中國國家畫院藏
瀟湘云起
68cm×134cm
2002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