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江蘇淮陰的吳鞠通因感于父病早逝,年僅19歲的他悲憤異常,發出了“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的感慨。他認為,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于是立志學醫。四年后,其侄患喉疾,延請他醫,施治無效,病反加重,最后竟然全身泛發黃疸而死。吳鞠通恨自己學醫未成,深感錐心疾首,繼之更加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他在《溫病條辨》中留下了許多實用名方,如銀翹散、桑菊飲、清營湯等。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這是桑菊飲的方歌,說明了該方組成有桑葉、菊花、連翹、苦杏仁、薄荷、桔梗、蘆根、甘草。桑葉與菊花相配,為方中主藥。其中,用菊花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
吳鞠通認為,溫熱邪氣從口鼻而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桑菊飲治療的咳嗽是風熱邪氣損傷肺絡而引起的。感受邪氣較輕,所以身熱、口渴,其病在肺部,病性屬熱,病機為肺失清肅、宣降失常、津液不布,主要表現為咽癢發緊、咳嗽痰少、口渴咽干等癥。
桑菊飲是主治風熱咳嗽輕證的常用方劑,以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為證治要點,被后人譽為解表名方、治咳名方等。對于風寒咳嗽,則不宜使用。方中主要藥物均屬輕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
進入21世紀以來,流感的再暴發讓人們對中醫治療瘟疫的經驗給以重視。而桑菊飲正是中醫辛涼三劑之一。所謂辛涼三劑是辛涼法的代表方,包括辛涼平劑銀翹散、辛涼輕劑桑菊飲和辛涼重劑白虎湯,其中銀翹散、桑菊飲為辛涼解表劑,治邪在衛分。而桑菊飲清熱力和解表力都不及銀翹散,故稱辛涼輕劑。方以藥成,正體現了組方中菊花、桑葉的輕清上浮之性。
桑菊飲是一劑典型的流行性感冒預防良方,可用在流感剛剛爆發,身體還沒有完全發燒發熱,咳嗽也不嚴重的情況。如今,桑菊飲還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屬風熱犯肺之輕證者。治療流行性結膜炎,可加白蒺藜、決明子、夏枯草;治療急性扁桃體腺炎,可加牛蒡子、土牛膝等。由桑菊飲基本方做成的中成藥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桑菊感冒片,其劑型還有桑菊感冒顆粒劑、桑菊感冒合劑和桑菊感冒糖漿等,均為非處方藥。(山東中醫藥大學 丁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