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時期的疆域變遷,基本上可以說是以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向外輻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周邊地區就在與中原文化的逐步交融中,由羈縻稱臣慢慢變為版籍入朝,如百越、西域等,就是這樣融入了中華。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地方正好相反,是從版籍入朝變為了稱臣納貢,就是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箕子朝鮮
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故土,而且是很老很老的老資格。遠在西周時期,商朝遺老箕子跑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個小國家,周王室就借機封他為當地的諸侯,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中原周王朝的范圍,甚至還為完全包括淮河流域的長江流域。可此時的箕子朝鮮已名列大周諸侯,這個時間,夠早吧!當然,有人說,箕子朝鮮這個說法不可靠,但是,下面這個絕對是可靠的。
公元前3世紀左右,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東擊東胡,跨過鴨綠江,設遼東郡,這是有史記載的中原諸夏勢力第一次跨過鴨綠江。注意,這個是有史記載的,還是設置了郡縣。這說明當時的朝鮮半島北部是板上釘釘的諸夏領土。同時期的嶺南還是百越的天下,西域還是未知之地。僅從這點來說,朝鮮半島北部絕對是老資格的中華故土。
漢四郡
此后,秦統一天下,朝鮮半島北部當然還是遼東郡的地盤。后來秦末動亂,秦人衛滿跑到半島北部建立了個小朝廷,后來被漢武帝滅了,漢武帝在半島北部設了遼東四郡,即樂浪、真番、臨屯、玄菟,此后幾百年的半島北部與當時的并州、冀州等內陸州郡無異,都是漢朝的郡縣。
但是,漢朝后期,東北的高句麗逐漸強大,半島北部的歸屬開始有了變化(注意,高句麗是起于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人種屬于古代東北的東胡系統)。強大后的高句麗很難纏,不斷南下,蠶食遼東的土地。
但是,值得表揚的是,漢末東北的公孫氏很猛,不間斷暴揍高句麗,還再朝鮮半島北部另設了一個帶方郡,十六國的前燕、后燕也曾與高句麗反復爭奪遼東。但是,此時的中原王朝已陷入了分裂,光靠某些地方勢力是扭轉不了在中原王朝在遼東的頹勢的。
高句麗
終于,公元404年,高句麗在經過了幾百年的南下苦戰后,終于完全占領了漢遼東四郡之地。這也標志著,從燕國破東胡設遼東郡開始,北起鴨綠江、南至漢城一帶的這塊土地,在當了七百余年的中原王朝直屬領土后,徹底喪失。但是,此后的中原歷代王朝,從來沒有停止過拿會這塊土地努力。
隋唐初期,經過隋唐三代皇帝的努力,唐高宗的大將李世績終于率兵滅亡了為禍東北六七百年的高句麗,唐廷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不僅如此,還在半島南部的百濟舊地設立了熊津都督府。但此時的朝鮮半島已經過了數百年的變遷,不管是安東都護還是熊津都督,都已經成了羈縻性質的管轄機構,這塊土地再也不能像漢四郡那樣與中原無異。數年后,忘恩負義的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安東都護也撤到了遼東城(今遼寧境內)。隋唐三帝的努力,終究還是一場空。
元朝初年遼東形勢圖
后來的,塞北遼朝、金朝,雖也曾攻打過高麗,但只是保持了戰略威懾,他們的重心還是對中原的爭奪。元朝忽必烈的軍隊打進了高麗,設立征東行省,但僅僅是讓高麗王稱臣而已。明初馮勝大軍出征遼東,主要還是為了對付蒙古人。后金的八旗勁旅也打過朝鮮,但只是為了穩住后方。所以,在中原戰亂的情況下,朝鮮半島北部這塊土地,成了被遺忘的中華故土。
到最后,雖然古朝鮮說漢語、用漢字,學習中國文化,但已完全由中原王朝的直屬領土變成了的藩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