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晉·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 晉代王羲之,行書,紙本墨跡。書札,寫自己在大雪初晴時愉快的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君倩。
《中秋帖》 晉代王獻,行書,紙本手卷。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伯遠帖》東晉王珣,紙本,行書。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yè)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yōu)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上三帖為三希寶帖。)
唐朝馮承素摹本,紙本,行書。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諸詩文寫的序稿。
《仲尼夢奠帖》唐代 歐陽詢,行書。歐陽詢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無所匹,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祭侄文稿》唐代 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祭侄文稿》是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杰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
《自敘帖(節(jié)選)》唐 書法僧懷素 草書,中華第一草書。自述寫草書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和當時士大夫?qū)λ麜ǖ钠吩u。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 宋代 蘇軾撰詩并手書,墨跡素箋本,行書。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 惆悵、孤獨感。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宋代 米芾 墨跡絹本,行書。蜀素上書有米芾自作各體詩八首。《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內(nèi),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zhuǎn)折挑,曲盡變化。《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
《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趙佶四十歲時的精意作品,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頗為壯觀。是繼張旭、懷素之后的杰作。用筆、結體的熟稔精妙、乃至書寫意境而論,與懷素相比,委實伯仲難分。
《前后赤壁賦》 元代 書法宗師趙孟頫 行書。此帖是趙孟頫四十八歲所書。前后二賦雖為同時所書,但風格稍異。前賦用筆提按起伏跳動較大,筆道剛勁而略顯生澀。后賦用筆溫潤灑脫,氣定神宋,筆道沉實而稍感圓熟。通觀全帖,筆力遒勁,揮灑自如。細瘦處如畫沙印泥,沉厚處若綿中裹鐵。快捷處牽絲映帶可陸斷犀象。
《草書詩帖》,明代 文征明 草書絕品,書曹植《樂府》四首。祝允明楷書得益于李應禎的指點,得歐字之骨,顏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晉人遺意,從而在年輕時就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楷法既立,流溢為行草則自然可觀,再加上他疏放不羈的個性,更使他對草書情有獨鐘,他的草書主要得徐有貞的指點,由旭素上溯二王,中年以后涉獵漸廣,自魏晉鐘王直至元之趙孟頫,莫不臨寫工絕,故其書至晚年時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一派天真縱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