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得示帖》、《二謝帖》等名帖欣賞
《得示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或響拓而形成的唐摹本。《得示帖》與《喪亂帖》、《二謝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9厘米,稱為“喪亂三帖”。收藏于日本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
釋文: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二謝帖》和《得示帖》、《喪亂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5行,行草書。
釋文: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
《行穰帖》為唐代雙鉤廓填王羲之草書作品,2行,15字。《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棱,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tài)多變。
釋文: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奉橘帖》為唐代根據(jù)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行書,2行,12字。書風坦然清純,字字挺立,體態(tài)舒朗。法書作品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孔侍中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書,3行,25字。《孔侍中帖》筆畫體態(tài)豐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豐筋”于此帖盡顯。作品墨跡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會。
釋文: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后問。憂懸不能須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王羲之《妹至帖》,摹本,縱25.3厘米,橫5.3厘米。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1973年首次公開發(fā)表。
釋文: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耽之。
《頻有哀禍帖》縱24.8厘米,3行,20字。行草書。為東晉王羲之所書尺牘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頻有哀禍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會,為唐代硬黃響搨、雙鉤廓填摹本。作品行軸線時曲時直、書體時草時行、點畫時方時圓,書寫風格沉雄跳宕、勁健流縱,體現(xiàn)了王羲之高超的書寫技巧和駕馭能力。
釋文: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平安帖》,今存墨跡本為唐代雙鉤摹搨,硬黃紙本。縱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絹本墨跡草書《平安帖》,為宋臨摹本。縱24.5厘米,橫13.8厘米,共4行,41字。
釋文:此粗平安修載來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歸復悉口口由同增慨
《喪亂帖》和《得示帖》、《二謝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5行,行草書。
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姨母帖》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