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令人心酸落淚,卻鮮為人知!
當我搜集到這句資料,瞬間心酸?!案改冈?,人生尚有來處”,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來處”證明,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的心總會有所歸依和歸屬。都說家是避風港,“孝”是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美德,一個“孝順”的人大體上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所以在中國社會里,一個人對父母孝敬,人們對他的評價也不會差,能感激感恩父母的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符合大眾期望的。
我們子女與父母總有一別,這最終的一別誰都不希望到來,卻是不可避免、不可變更、不可撤銷的事實,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在父母生前能夠做到孝順,盡可能多的“反哺”父母給予的愛。
這句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也是明示世人,要懂得感恩父母,父母是賦予我們生命的最重要的人,他們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前半階段,后半階段當父母不在的時候,就全靠自己走了。
失去父母的時候,才猛然醒悟,還有很多恩情沒有報答,“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樣的遺憾在現代社會不少見,因為年輕一輩比原來更多地遠離父母身邊,在外面的大世界安身立命,在外面奔波一年也見不到父母幾次。
在走入社會之后,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見的面少了,子女有對象與配偶陪伴,還有很多其他消遣手段,父母在這個時候卻會更希望盡可能多的見到“晚輩”,人老的時候就是這樣,希望見一見年輕的面孔,有沒有想過,父母在家中常年見不到兒女是多么地想念與寂寞啊。
所以,不?;丶业哪贻p人請在“百忙”之中盡力騰出時間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吧,因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有根,有來處,有堅強的后盾。父母走了,心靈失去依傍與依托,在失意的時候再也沒有人能夠聽你的心怨,也沒有人在后面做你的后盾無條件支持你。
你不知還能去哪里尋求“安慰與庇護”,失去了退路,真正能夠為你拿主意,真心拼了命也要維護你的人再也沒有,以后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自己歸途上寂寞地走,形單影只,最終走上和父母一樣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