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訂閱
“新學校”標準:
1、教育即“人學”:富有人性,以人為本,尊重生命;
2、以兒童為課題:立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3、有一名從來不自詡為“教育家”的校長和一支熱愛學生的教師團隊;
4、不是應試名校,甚至不一定有很高的升學率;不是硬件名校,甚至不一定是重點學校;
5、有文化,但文化一定不是控制和專政;尊重差異、注重過程,淡化競爭、崇尚合作;
6、不搶生源、不挖“名師”,善待每一名師生,維護教育公平;
7、崇尚學生主體和自然成長,準許學生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8、有完整的課程體系和豐富多樣的學校生活;
9、是一個讓師生在精神及身體上感到安全而愉悅的場所;
10、有良好的教學關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更重視對學生的研究,追求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成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收獲。
新學校的五個標準
1、是開放辦學的學校。開放,意味著海納百川,推陳出新,吸收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開放,意味著能彰顯民主、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開放,意味著教師的教自主、自發,學生的學自主化、實踐化、生活化。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2、是回歸生活的學校。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局限于校園生活和書本知識,而脫離了生活。但是生活大課堂,恰恰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最佳載體,就像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那樣,學校就像一個小社會。回歸生活,貼近生活,才能更好地讓意識和知識來源于生活,提煉出新知識,周而復始,學生的學習源頭活水自然充盈。
3、是精神永恒的學校。如今物欲橫流,世人浮躁。如果能保證教師基本的生活和居住要求,然后用精神引領他們淡泊名利,那樣才能靜心走進文本,走進課堂,走進學生,走進管理。學生才能在教師精神的潛移默化下,靜心讀書、專心實踐和傾心研究。
4、是書香飄溢的學校。校園內,可聞此起彼伏的朗朗讀書聲,可見使人明智的史書或使人聰慧的詩歌,抑或其他書籍,揣在每個匆匆行走的人懷中。老師們,博采眾長,博聞見廣,于課堂游刃有余,成為學生精神的引領人,師生徜徉在智慧的碰撞中。學生們,在讀書對話中,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生活。
5、是自主管理的學校。自主管理,意指學校的管理者,在學校發展規劃之下,人人能夠主動研究管理,主動承擔管理責任,主動挑戰管理,主動開拓創新管理,主動配合他人管理,營造一種事事人人管、人人管事事的和諧優化的氛圍。自主管理,意指教師主動研究學生,主動協作管理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自我教育教學能力,主動參與教研、課題研究,達到科研指導教學,教學反哺科研。自主管理,意指學生團隊,自主管理開展社團活動、發展全面素質,形成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自主管理班級事務,規范學生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等習慣意識,生成終生受益的品質。